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春秋早期小霸王,郑国第三个位国君,是一个文武全才。从小就不受他妈武姜待见,当时生他时脚先出来,视为不吉利,起名寤生。老妈非常喜欢他弟弟共叔段。克段于鄢公元前744年,13岁他老爸就去世了,他继承了郑国国君,来自太后的压力,不断给他弟弟公叔段争取利益,今天要制邑
郑庄公(前757—701) 名寤生,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分封其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郑桓公治郑三十多年,深受百姓爱戴。周幽王八年(前774),郑桓公被任命为王朝的司徒,他努力于和集民众,受到镐京和河洛一带民众的欢迎。他看到幽王宠幸褒姒,朝政混乱,有
毛泽东主席不仅是缔造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家,也是一位对民族传统文化了解颇深的文学家、史学家。毛主席曾对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进行过系统点评。有一次毛主席在谈及春秋时代的历史时曾说过:“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郑庄公这个人其实和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些类似:后世对郑庄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称霸三十多年,可以说对诸侯国和强悍的周边各部落,他想打谁就打谁,看谁不顺眼就打谁,谁不听话就打谁。春秋霸主齐桓公齐桓公时期是齐国历史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春秋乱世秩序较好的时代。但齐桓公却死得很凄惨,是病饿而亡,尸体都腐烂了也没人来管,直到两个多月后才被安葬。他的成就和最后的凄凉充
在东周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微,周天子的名号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天子直接管辖的地盘也越来越小,而诸侯则相继崛起,当时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在诸侯国之中表现最为强盛,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也表现的傲慢无礼,逐渐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此时在位的周平王对郑庄公的这种态度很不满,于是把郑庄公的权利给了虢公忌父,郑
这里介绍春秋最出名的权臣,他称第二,别人不敢称第一,那就是郑国大夫祭(音zhai)仲,当前知道的人不多,在春秋初期却声名显赫,权倾朝野,郑国不大,在春秋大国中吊车尾,然而大夫祭仲牛就牛在,从政半个多世纪,先后辅佐郑国五位国君,直接立四个国君,说立就立,说废就废,连当时国君也得礼让三分,称之为春秋第一
郑庄公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公元前743年立,前 701 年去世,在位43年。可以说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实力达到顶峰,也可以说郑庄公在位43年,没有最大程度地发展郑国,结果郑庄公死后,遇到大体发展成熟的霸主——齐国,晋国与楚国,直接被三大强国“挤”死。而这一切的起因皆在春秋首“霸”——郑庄公。郑伯克段于
都说郑庄公是春秋时期的小霸主,从哪里说起呢?郑国前三代国君均为周朝的卿士而权力很大。到郑庄公时期,周平王想要把一部分权利分给给西虢国,以削弱郑庄公的权利。庄公故而怨恨,平王笑着说“没有这回事”,故周朝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这就是周郑交质成语的由来,以前都是各诸侯单方面向周朝提交人质,而这次互换人质,郑
话说周幽王带着他的冰美人褒姒到烽火台玩耍,点燃了烽火台(狼来了故事的翻版),戏耍了诸侯们一番,就把整个西周王朝给玩没了,他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可悲可叹,教训深刻啊。(真实的历史有没有这回事不好说,反正史书是这么记载的,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吧)。他的儿子周平王看着被犬戎洗劫一空的都城镐京,这下头都大
由于宋国对外战争的失败,鲁国的内变,齐、鲁与郑的和好,使郑国在中原地区日益势大,周围各诸侯国都怕它,于是郑国就骄横起来,开始与周王室发生摩擦。春秋初郑武公和恒公两度做过周平王的卿士,在王朝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周平王可能是为了削弱郑在朝中的权势,同时信任西虢公,想共分其朝政。郑庄公因此怨恨平王,平王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