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论英雄-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春秋早期小霸王,郑国第三个位国君,是一个文武全才。从小就不受他妈武姜待见,当时生他时脚先出来,视为不吉利,起名寤生。老妈非常喜欢他弟弟共叔段。
克段于鄢
公元前744年,13岁他老爸就去世了,他继承了郑国国君,来自太后的压力,不断给他弟弟公叔段争取利益,今天要制邑,明天要京邑,郑庄公为了自己江山也不是和老妈和弟弟撕破脸的时候,也是忍字当头。也说出了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也就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采用了欲擒故纵方式,使其弟弟达到了空前野心膨胀,起兵叛乱。当然郑庄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他钻进来,十八般武艺都用在共叔段身上,什么韬光养晦,静观其变,什么欲擒故纵,到最后围而不攻共城,逼其自杀,免其杀弟骂名,老牟深算焉能不胜。共叔段输得不冤。
黄泉相见
武姜知道郑庄公把共叔段灭了以后,母子通过中间人表达了无脸相见意愿,郑庄公让其母亲搬离京城。“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也就是黄泉相见的出处。发了毒誓到死也不想见。叔段死了,太后走了,郑庄公反而不习惯了,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烦恼缠绕,夜不能寐。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很想见见都不敢违背诺言,无解,超级无解。其下大臣知道了庄公的烦恼,这事还不简单,难不住古人的智慧。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随挖地几尺,母亲在坑底,儿子在坑边,就这样相见了。这也是“其乐融融”的典故,“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段故事,彀梁传也有记载,“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也。”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古文诗词,就说说一点“处心积虑”也是出自这个典故。人才啊,一个故事这么多成语。
自不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韪
息国是郑国旁边的小国,但是人家是侯爵,就凭这就看不起郑国,还经常欺负其他小国。因为一件小事跟郑国翻脸,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这个成语来自于此。还有一个成语呢。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这段话后来概括为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言不由衷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又对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这就是“言不由衷”成语故事。周郑交质,后来周天子更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国射中肩膀,这系列事件使周天子颜面荡然无存,诸侯视天子为无物,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远交近攻鼻祖
一直以为秦国是远交近攻发明者呢,其实早在春秋初期郑国国君庄公开始了远交近攻借强制弱。当时郑国周围齐国、鲁国、宋国和卫国都是强国。由于平定了共叔段叛乱,也开始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郑国地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郑国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其发展速度远远走在其他国家之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重农兴商”的国家。而郑庄公在执政期间重农兴商,在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为商人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让其他国家倍感压力,宋国、卫国、陈国、蔡国联合起来对抗郑国。郑国为了破局远交齐国、鲁国制衡宋国联盟。
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庄公有手段有智慧,既阴险又狡诈,武力值也高,还会管理国家发展国家。但是箭伤周王,周郑互质这些以下犯上事情,也被称为春秋礼崩乐坏的第一人,春秋第一个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