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东周郑国史——郑庄公,毫无战略远见的春秋“小霸”

时间:2024-12-23 08:39:34


郑庄公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公元前743年立,前 701 年去世,在位43年。可以说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实力达到顶峰,也可以说郑庄公在位43年,没有最大程度地发展郑国,结果郑庄公死后,遇到大体发展成熟的霸主——齐国,晋国与楚国,直接被三大强国“挤”死。

而这一切的起因皆在春秋首“霸”——郑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

公元前 743 年郑庄公继位,名寤生。庄公之母武姜因其生“未能开目而视”而厌恶他,而小儿子段可能出生正常,得到母亲喜爱。

郑庄公继位不久,其母就为小儿子段要求封地,先是“”地,后是“”地。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郑庄公拒绝了“”地,而给了“”地。

因为“制”地是军事要地,三国时代的虎牢关就在此处,《汉书·地理志》曰:“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而“京”地不及“制”重要,但京地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郑国的所有邑中是最富有的一个城市,其规制甚至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同时,“京”地东南距国都新郑均不足百里,西北近“制”地,东北的祭邑又是郑庄公最信赖的大夫祭仲的封邑。

可以看出郑庄公心思缜密,做事留有后手。弟弟“段”不反叛,则可,只要反叛,立马会被镇压。

公子段封京后,被称为京城太叔,开始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春秋时代还是适用周朝的制度,大宗分小宗于邑,得封邑后的小宗除按时缴纳一定的“赋”外,其邑内的一切权力归封邑主所有,包括军权。

对于叔段的扩张,群臣屡次劝谏庄公尽早限制,勿使其羽翼丰厚。但庄公皆以“厚将自及”为由静观其变,表面上不采取任何行动。而实际上,庄公在京邑应该秘密安插了间谍,以掌握叔段的动向。

因此,当叔段自以为实力足够后,就想以母亲武姜为内应,率兵袭击国都新郑时,郑庄公立马得知消息,派出大军,攻击叔段。

史载“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京”地,叔段经营多年,而郑庄公军队刚攻击,“京人‘就背叛叔段,可以郑庄公背地里做了我多少事。

叔段跑到地后,“庄公伐诸鄢,大叔出奔共”,郑庄公再一次发兵,将叔段赶到了地,之后就默认叔段留在共地,称为”共叔段“。

郑庄公不继续进攻,原因有二;

其一,当时共地属于卫国,不是郑国的领地;其二,碍于其母武姜,郑庄公也不愿意杀共叔段,所以后来郑庄公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

郑国与宋国的战争

春秋初期,秦国还在与西戎血战,晋国公室内斗(曲沃与国都翼大战),楚国还在江汉一带,齐国太远,实力影响不到王畿附近。

所以春秋初期,能左右中原政局的国家主要有三个;郑国宋国鲁国

依地理远近而定,能与郑国相抗衡的只有宋国。

于是,春秋初期,形成二大对峙集团——郑齐宋鲁

公元前722年,郑国与齐国在“卢(今山东省长清县)”盟约,史称“卢之盟”。郑、齐结盟旨在对付鲁、卫、宋等国。同年,鲁、宋结“宿之盟”以为应对郑、齐“卢之盟”。

至此,春秋初年黄河下游两个互相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便正式形成了。

公元前720年,宋穆公传位于宣公之子与夷,是为殇公,穆公之子公子冯出居于郑。宋殇公以公子冯为害,惧怕其回国争夺君位,因此欲置之于死地;而郑国把公子冯看成政治投机,使之居郑,侍机送回宋国为君,为郑国控制。

公元前719年,宋殇公纠集陈、蔡、卫伐郑,围郑国东门五日,就是东门之役,未胜。于是同年秋天宋、陈、蔡、卫再次伐郑,并向鲁国乞师,鲁国背盟,未出兵。

公元前718年,郑国以王师及邾国军队伐宋,入其外城,以报东门之役。此次宋国向鲁求援而不得。之后,宋国又围郑国长葛,并于次年取之,以报复郑入郛。

可以看出,鲁国与宋国的同盟并不牢靠,宋国也因数次大战而变得疲惫不堪,不得不与郑讲和停战。

公元前717年,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再加上齐国出面,郑国与宋国及其盟国暂时和解。

郑宋实力差不多,谁也吃不掉谁,本来这次“和解”是彻底解决郑宋问题的机会,但郑庄公还是坚持与宋国死磕。

于是,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公不王为由以王命伐宋。实际上,春秋初年,诸侯不王是普遍现象,郑国与宋为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次年,公元前713年,郑、齐、鲁三国伐宋大胜,并取郜、防两邑。郑庄公终于啃下二块肉,但为巩固郑、鲁关系,庄公将二邑送给了鲁国。

但宋国也不甘心,趁郑国军队犹在本国远郊之际,联合卫人入郑,并召蔡人伐戴。郑庄公回师救援,并给宋国以重创。

公元前710年,宋国内乱,宋督杀孔氏夺其妻,并弑宋殇公。宋殇公执政十年内打了十一仗,其中十场皆为与郑对抗,可见双方斗争之激烈。宋督称这些战争都是孔父嘉与殇公的责任,与己无关,并召公子冯即宋庄公回宋为君。

宋庄公的上位,标志宋国正式“臣服”于郑。

可好景不长,公元前701年,郑庄公死亡,宋国便一改友善态度,执祭仲,立厉公,驱逐昭公,挑起郑国君位之争。

宋国与郑国的几次交锋,以郑取胜居多,即使宋国取胜,也未曾重创郑国。郑庄公通过远交齐、鲁的手段,多次大败宋国,遏制其发展,在与宋的斗争中始终居于上风。

但问题是,宋郑属于东周诸侯国,宋郑内斗之时,南方的楚国已经发展成一个巨无霸,正以鲸吞的形式向北方进军。

而郑庄公身为周朝司徒,只顾内斗,完全不顾大局。周朝司徒的责任之一,就是率王师合诸侯,征四夷,尤其是镇压南方的楚蛮

楚武王三十五年(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入侵随国,说下那句非常有名的话——“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郑庄公除了联合蔡国外,就无其它动作,或者说已无任何精力应对楚国了。

郑庄公与周王室的矛盾

春秋初年,郑国与周王朝关系特殊,正是因为郑国有着内服诸侯及王朝卿士的双重身份。王朝卿士“集军权、政权于一体”,地位很高,“从政治权力和宗法关系等方面来看,王朝卿士的地位在一般诸侯之上,他们为邦君的代表人物。”

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继续担任王朝卿士,倚仗政治优势扩张势力,频繁以“以王命讨不庭”为借口偕王师四处征战,开启春秋之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

但是郑庄公频繁以王命讨不庭、非礼为名谋取私利,私自结盟,面对鲁隐公被弑及宋督之乱,因为收取了贿赂,不仅没有为周王伸张礼法,反而与之会盟,严重损害王朝尊严,致使周王不能容忍,遂逐步削弱庄公的卿权,直至完全收回,双方爆发战争,彻底决裂。

首先出现的矛盾是“周郑交质”事件。

周平王想削弱郑庄公的权力,不使郑国独大,暗中将部分卿权交给虢君。郑庄公有所察觉,非常不满,平王仍然隐瞒,曰“无之”。双方到不信任,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周郑交质”事件,使周王室权威进一步下降,也加深了周与郑之间的矛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在郑国为质的王子狐回成周奔丧,因悲伤过度而死,周桓王上位。

此时郑太子忽应该也回到了郑国。

周桓王年轻,对郑国并无太多感情,立即对郑采取强硬态度,公开把卿权分给虢公,对郑国不再隐瞒。

按理说周王朝的“卿权”由周王自行决定,并不受诸侯国影响。但郑庄公不甘心卿权被削弱,派人“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抢了周王室的粮食,向周王示威。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彻底剥夺郑庄公的卿士之职。郑庄公没有让步,从此不朝。周桓王以此为借口,为率蔡、卫、陈等诸侯军队伐郑。桓王欲借此战挽回王室声威。郑庄公列阵以待,以求“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双方战于繻葛。

繻葛之战

周桓王纠集的蔡、陈、卫皆是小国,素与郑为敌,并无大国参战,加上小国军队素质很差。蔡、陈、卫三国的军队立马溃散,周桓王亲自上阵指挥,结果被郑军将领“祝聃射王中肩”,周桓王不下火线,仍然指挥军队继续作战——“王亦能军”。

但双方差距过大,联军仍然惨败。周桓王本想借此战挫败郑国锐气,恢复王室声威,适得其反,此役使周王颜面尽失。

自此后,周与郑彻底决裂,郑再无周朝的特殊待遇,政治地位降为一个普通的诸侯国。


总之,郑庄公时期主要有二大政策;“挟天子以命诸侯”与“远交(交齐、鲁)近攻(攻宋、卫)”。

但问题是当时的周王仍有一定实力,处于一种“半独立”状况,而郑庄公能担任周朝卿士,凭借的是血缘还有“东迁之功”,而且周与郑可以互补,共取所需,周需要郑去讨“不王”,而郑需要“周”的“名义”。但是郑庄公只注重郑的利益,没有顾及周王室的利益,至于二者彻底破裂,这是郑庄公的一大短视。

后面的霸主吸取郑庄公的经验,即使实力如何强大,也要给予王室相当大的尊重,换取王室“以讨不王”的政治权利。

其二,春秋初期郑宋实力相当,而郑庄公想吞并宋国,并与宋国开战二十余年,虽压服宋国,但郑国也损失严重,而且还暂停了郑国的发展,坐视南方楚国壮大。

郑庄公去世后,楚国北上争霸,齐国与晋国相继“称霸”,郑国已无发展壮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