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为何能够迅速威震中原
偏居一隅的吴国,为何能够长途跋涉千里奔袭强大的楚国?并且将楚国这头巨兽肆意蹂躏一年之久?虽然早期的吴国,还是尚未开化的蛮夷之邦,但是后来,他们愿意进步,愿意革新,愿意采纳众家之长。晋国的、楚国的、齐国的、鲁国的,只要是好的,他们都汲取了。所以他们快速崛起了。战争方面,为什么三万吴兵可以击败楚国二十万之众?战斗力为何如此的惊人?因为他们的战争理念、作战技能,在率先更新之后,实力已远超于他国。中国古代早期的战争,是以战车为主,战争技术上的变革是非常缓慢的。

从有战车起,直到郑庄公对抗周桓王时,高渠弥才对车战技术做了一些改进,也就是他所创的鱼丽阵法。这种作战理念是,战车在前,士兵在后,用战车冲击敌人,主力是车,士兵躲在后面起辅助作用。
这种合理的布局,将车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这种阵法广为各国所采用。
大约过了一百五十年后,齐庄公才稍稍又做了点改进。
齐庄公专门挑选不怕死的勇士来担任战车上的格斗士,以及前排冲锋的步兵(把战斗力弱的排在后面充数助阵),这样的改进,使得胜率大大地提高!
因为敌方战车上的将领,只是并不专业的贵族。

孙子把这种战法带到吴国后,发现吴国不怕死的勇士更容易获得,就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舍弃战车!战车都不要了,只用步兵。中国古代最早的步兵,恐怕就是从这个时候诞生的。因为以前打仗主要靠战车,战车一冲,徒步的人就吓得稀烂,所以没人敢徒步对抗战车。徒步的步兵,是吴国首创的新兵种,从吴王阖闾时代到吴王夫差时代,一直都是步兵。吴王夫差后来带着他的大军来到中原,与诸侯们黄池会盟时,别国的军队都是战车,但他的军队是步兵。这些步兵们,以一百个人为一队,以一百队为一个方阵,都是不配车的。是吴国很落后没有战车吗?绝不可能,因为吴王寿梦时代就很精通车战了。所以只能说,吴国已经率先抛弃淘汰掉了战车。为什么?战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堆垃圾,没用的、过时的。对此,我们可以参照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
吴起比孙子小几十岁,与孙子齐名,精通孙子兵法,他帮魏国训练的魔鬼部队“魏武卒”,就是一支精锐的步兵!五万人长途跋涉,跑到秦国的地盘上,一夜之间就砍死了秦军五十万人的战车部队!这不就是吴国攻破楚国的翻版嘛!

为什么速胜?因为强大。你别看他人少。吴起练兵的要求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士兵们穿三层甲,带一把戈,配一把剑,操十二石重的强弩,箭五十枝,背三日口粮,半天走一百里路。(普通人不负重,一天平均走一百里。)达到这个标准的,就是体能初步合格的战士。这些士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其奔跑的速度必须都达到在负重的情况下,依然能比常人快上一倍!这就使得他们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可以非常灵活地闪避,而敌方的战车只能直行,一趟冲过来,也撞不了几个人。孙子所训练的吴军,就是这样一支非常善战的步兵,他们不再依赖战车,
战车仅沦为了交通工具。后来这种训练步兵的方法经吴起的传播,而广为人知。从这之后,战车便逐渐退出了古战场。
再说弩这种武器,不仅威力大、精度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单手操作,不像弓必须同时双手拉开发射。在战场上使用弩,可以有效地实施远程打击,其杀伤力必然要远大于戈、戟之类的长兵器。

再者,吴国发明的钩刀,是一种很怪异的兵器,能砍能钩,应该是一种专破战车的利器。吴王金钩的名气很大,为什么后来就不流行了?它绝对是随着战车的淘汰而淘汰了。
一方依然使用的是只能直冲的传统战车,一方则是奔跑迅捷、灵活多变的步兵,并且这些步兵们一手拿着钩刀,一手持着强弩。这样的配置,就使得原本只能闻战车而逃的徒卒,突然具有了远胜战车的军事能力!
尤其是当两军在狭窄而复杂的路况中相遇时,战车简直就只是一堆废铁了。面对杀伤力如此强大的机动部队时,也就只有挨宰的份了。
所以,三万吴兵击破楚国二十万之众,绝非偶然侥幸之事。

楚国当然是不服气的,我们楚国这么大,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吴国都胜不了吗?只有令尹子西说:“我们该醒醒了,楚国真的不是吴国对手。”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时隔一年后,吴楚两国再次爆发战争。这一次,吴王阖闾没有亲征,而是由他的太子夫差带队。结果,

毫无悬念,又是速胜!楚国人再次被打得大败。在四月己丑日这一天,太子夫差俘虏了楚国的七名高官大臣。面对如此凌厉的攻击,楚国人吓坏了,他们害怕再次亡国,于是舍弃了郢都(今荆州一带),把国都搬迁到了都(今宜城东南)。当此之时,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从而成为新一代的霸主。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噽、孙武,他们这四个人纵横天下,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