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先贤介子推,是割股奉君的真忠义?还是沽名钓誉的假清高?
介子推,又名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晋文公为报恩逼他出来做官,放火烧山,最后介子推被烧死在柳树下,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这一天不开火,只吃生冷的东西,来纪念这位先贤。
一、割股奉君,忠肝义胆
骊姬祸乱晋国,扰乱朝政,导致重耳先后被父王、兄弟追杀,不得不被迫外逃,这一逃就是十九年。由于重耳重情重义,逃亡中有五人始终随行,即赵衰、狐偃、咎犯、魏武子,包括介子推。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二、辞官不言禄,归隐山林中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因此很气愤,不肯受赏,赋诗一首挂于城门,“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三、抱树而死,寒食纪念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即为“寒食节”。
曾哥说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但从我们现代人角度分析,他不免有些矫情、作秀和假清高,既然不食君禄,为何要留诗引起关注;大家跟晋文公患难与共十九年,一朝登上王位当然该论功行赏;既然不想出山,为何要山洞留诗。可想而知,他是一个把名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为了名节可以牺牲任何东西,他也达到了自己目的。对现在我们几点启示:
1.忠诚是干好工作的根本。无论在公司还是政府部门,必须干好自己工作,为领导分忧,为单位做贡献。但是我感到最重要还是为领导个人分忧,干到领导的心里去。
2.汇报好工作和干好工作同样重要。就是说该邀的功还是要邀,做了工作要让领导知道,不然领导怎么论功行赏。千万不要看别人邀功,你还看不惯,到领导那告状,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排挤。
3.名与利同样重要。我们不能沽名钓誉,更不能为了名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我们就是普通人,一天就是为了碎银几两,千万不要为了所谓面子,头脑一热与领导对着干,下岗辞职无米下锅,“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在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