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者其人——孙膑or孙武,还是伍子胥?
当我们现在提到《孙子兵法》,一般默认是以孙武为作者的《吴孙子兵法》,但实际上根据一些资料表明,先秦以前《孙子兵法》是孙武《吴孙子》和孙膑《齐孙子》的合称,后来《汉书》将他们分开。后世因为孙武《吴孙子》的影响力比孙膑《齐孙子》(《孙膑兵法》)大,更受兵家推崇,甚至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四库全书》语),所以以后谈到孙子主要就是指孙武,提到《孙子兵法》主要就是指《吴孙子》。
论起孙武和孙膑的关系,据唐代《乐安孙氏七迁碑记》中所述:孙武有个儿子孙明,孙明的嫡孙就是孙膑,所以这样算起来,孙膑是孙武的三世孙。(唐代《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武生明,食采于富春。明嫡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后为齐王师......”)但是除了孙氏的这类族谱外,其他历史文献上很少有提到这个,所以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这个说法并未定音。
关于孙武本人,他的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孙武吴起列传》、《吴越春秋》、《越绝书》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
记载中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但大致可以判断活动的主要年代为齐景公中后期,在史料中他的名字经常和伍子胥一起出现,所以这个时间大约也就是在公元前 484 年以前。
据《新唐书》记载,孙武本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陈完,一说字敬仲,公元前 672 年因陈国内乱逃往齐国,齐桓公以他为工正(管理手工业)。到了孙武祖父陈书时,陈书任齐国大夫之职,因参加讨伐莒(jǔ)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封邑乐安。从此陈书变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冯,在齐国为卿,孙武就是孙冯的儿子。当时,齐国国内发生了田、鲍、栾、高四族之乱,孙武一家受到牵连就逃到吴国。
《吴越春秋》记载:孙武善兵法,但辟隐深居,没有人知道,后经伍子胥七次举荐,得到了吴王接见,问对之中,吴王为其兵法论所折服,继而让他试练兵,孙子则称用后宫女子即可。于是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三令五申”,这个故事有机会我们单独讲。孙子又论又练,得到了吴王的认可,于是重用他。后来吴国在孙子的帮助下,以三万兵破楚军二十万,基本覆灭楚国,被历史学家称为“东周第一大战”。据《越绝书》记载孙武死后,葬于吴都郊外。
以上,是史料中关于孙武生平的基本记载,我综合了一下。不过这些记载零零散散,而且和历史上其他文献资料的记载有些出入。
例如《史记》中对孙武的记载,主要是三令五申的故事,对其家世全无提及;所谓的齐国四族之乱后“逃齐国奔吴”者在《史记》中是齐国大夫庆封,《左传》中亦是庆封。
《吴越春秋》里也没有记载孙武的家世,直接说他是吴国人,经伍子胥推举得吴王重用。
《越绝书》中提到孙武更简单,只说他是齐国人,客吴,死后葬在吴都郊外,无任何事迹描述,和吴王论对以及领兵破楚的主要是伍子胥,而全无孙武之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孙武家世谱系,他和孙膑的关系,以及逃齐奔吴的故事主要出自时代最晚的《新唐书》......因为这些问题,所以有些史学家认为孙武祖上的故事是《新唐书》编撰的,“孙武”有可能就是个托名,甚至有可能就是伍子胥,一是因为这俩人出现的时代基本一致,历史记载中名字要么一起出现,要么只有伍子胥没有孙武;二是《左传》曾记载,伍子胥曾力谏吴王不要和齐国开战,但吴王不听,还派伍子胥到齐国去。伍子胥看到了吴国的衰弱灭族之象,料想自己可能也命不久矣,于是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并给自己的儿子改姓王孙氏。后来大家称呼“王孙”为“孙”,那么伍子胥的儿子就成了孙氏,慢慢人们提到伍子胥就是“孙伍”,日子久了就流变为“孙武”。
因为史料支撑不足,一切都是推论,无定论。不过根据银雀山汉简的出土,可以肯定的是孙膑和孙武都在历史上存在过,是两个不同的人,两人有没有亲属关系不确定;至于孙武到底是不是真叫孙武,也不好说。但无论怎样,《孙子兵法》的内容实实在在的,那么套用一句钱钟书先生的话:如果一个鸡蛋好吃,何必去在意是哪只母鸡下的呢?
最后,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个问题:《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更没有包含关系。《孙子兵法》先秦就有了,但《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两者相差几千年,是现代人将他们编排到一起的。
------------------------------------
《越绝书》:“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左传·哀公十一年》:“......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