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孙膑故里与孙膑

时间:2025-01-25 02:08:02

孙子与孔子,并誉为上古文明之“双子星座”,被世人称作“北孔南孙”、“文宗武圣”。《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军事名著。一九九〇年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案头赫然摆着两本书:一本是《恺撒记》,一本是《孙子兵法》。一九七二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中发现的《孙膑兵法》,否定了历年来对孙膑的虚无传说,也引起了孙武、孙膑的关系以及身世、故里、战场、墓冢研究的热潮,但孙膑故里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孙武的名字没有记载在《左传》之中,孙武、孙膑身世未明。二是传说孙武与孙膑是祖孙关系,然而史书记载他俩的事迹却相隔一百余年。

一九九〇年以前,孙膑故里一直是山东省阳谷县阿城一说,只是到了一九九一年七月之后,孙膑故里才存有阿城、鄄城、郓城三说。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孙吴列传》中只说:“膑生阿、鄄之间。”他只是指出了一个大约的位置,而确切的地方还是一个未知数。为了“破译”此事,观三说并录以析。

其一,阿城说。这一说是当代学术界承认的。198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齐鲁英杰》中称“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人”。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孙膑兵法浅说》中记载“孙膑是孙武子的后世子孙,齐国阿人”。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亦言如是。

其二,郓城说。这一说认为孙膑故里在古邑郓城之禀丘。禀丘,春秋战国时是齐国的重邑,在今郓城西水堡一带。其据:在郓城西北三十里孙林中(古禀丘所在地)有孙氏墓碑。墓碑为明代兵部侍郎孙时为其父孙彦诚所立,碑上有“金季徙郓之禀丘,祖讳岳字世昌”之文,《孙氏家谱》载“孙岳系孙膑第四十八代孙,北宋靖康之难为避金兵,从山西迁回郓之禀丘孙氏老家”。用两文印证的孙林是孙膑的故里。

其三,鄄城说。此说的依据是清代光绪年间续修的《孙氏族谱》和《孙氏家祠》序中所言:“査我始祖,讳膑字伯灵者,本居山左鄄邑,黄河故道之边,曾辅政于齐,于田齐(忌)将军并肩齐名,官居军师,建功立业,为齐之栋梁,因安家于此,定名为孙老家”。认为孙老家就是孙膑故里。

笔者认为考证历史,特别是考证地理位置和县土郡界,应以出土或秘藏的原件古物,和历代档案史料为依据,后世撰定的谱文仅能说明其世系彼此,考证历史只能做参考,不可为实证。如孔姓系圣人之裔,修谱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规矩。其目的是防范外孔混人,记载不实。庶民或士大夫之裔,过百年,或过数百年,甚至过千年以后,凭流传之语,怀搅誉之心,撰文立谱,怎能做到精确详实。

史册对孙膑的主要记载有两处可査。

(一)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於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

上述两段文献给考证孙膑故里和孙膑定出了框子,笔者据此做如下简析:

①、孙膑故里在“阿鄄之间”

司马迁之说是可信的。孙膑在公元前353年为齐威王军师,谋划伐魏。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太史公写《史记》的时间距孙膑在世的时间只有二百年左右,故说是可信的。他说的阿,就是战国时期的阿邑,指今阳谷县阿城西、东阿故城遗址处。他说的鄄,就是春秋时的鄄邑,即现在的荷泽地区鄄城县城北二十余里处的旧城。阿、鄄两地呈西南、东北方向。

所谓“阿鄄之间”,既不在阿,也不能在鄄,更不能在阿或鄄的左右。必需在两者之间某一地方,脱离“之间”的位置就不符合太史公所概示的地方。谭其骧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给研究孙膑故里表示出地址范围:阿与鄄战国时呈西南、东北走向,约距70多公里。在这一领域夹着寿、范两邑的部分版图,这两地带今大部属阳谷。所以说,从大的范围来讲,孙膑故里在阳谷县内是合情合理的。若超出这个范围,其地与阿、鄄呈现三角形,那就不符合太史公所说的“阿鄄之间”的原意。

②、孙膑的生平

孙膑,原名孙百灵,因被师弟庞涓加害,受膑刑,后人称其为孙膑。他的生卒年代,史册上没有记载。据有关资料推论,他的一生可在公元前380年至320年期间,与商鞅、孟轲同时。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新唐书》载,孙膑的先祖是周王朝,陈国的公族,姓妫氏。公元前718年,陈历公生下一子名完,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因宫廷政变,父亲和叔父被杀,逃离陈国,投往齐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执政,看他有才,想让他做卿士。因他饱经政治风霜,再不愿像父辈那样做官,被他婉言谢绝,只当了个齐国的工正,即管理手工业的小吏。陈完在齐国食邑于田,取地名改姓为田。一百二十余年后,田完之四世孙无宇,生两个儿子。老二田书因出伐莒国有功,齐王给他乐安这块地方收取粮税为生,并赐姓为孙,更名为孙书。这样孙书就成为孙姓的始祖。孙书生孙凭,孙凭生孙武。孙武成人后因齐国内乱,便逃到吴国,结识了伍子胥,共在吴国为将。按此说孙膑的籍贯应在乐安(今山东省惠民一带)。当然战国时期局势动荡,孙武之后因乱到别国居住是合情理的,故太史公曰“膑生阿鄄之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武生有三个儿子,即孙驰、孙明、孙政。孙武的二儿子生孙膑。这一说法有些不实。按公元前506年孙武伐楚时到公元前354年孙膑与庞涓桂陵之战时,前后相距152年,孙膑不应当是孙武的孙子,也不应是孙明的儿子,而应当是孙武的曾孙。1995年,浙江吴县衡山岛发现《甲山北湾孙氏宗谱》,上面明确记载孙武与孙膑并非祖孙关系,孙武是孙膑的曾祖父,从而消除了孙武与孙膑相隔一百余年的疑问。《东周列国志》记载孙膑自述身世云:“吾四岁丧母,九岁丧父,育于叔父孙乔身畔。”《文汇报》1992年9月25日载《孙武故里究竟在何处?》,引《中国史研究》学者陈汉平的文章,认为《新唐书》、《姓氏书》所载与孙武有关之孙氏世系谱牒材料,其世系与史实不附。从而得出结论:后世所公认的那个孙武并非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确定的那个孙武。

孙膑青年时,结识了庞涓,两个同在故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的云蒙山,跟鬼谷子王惮学艺。孙膑学艺优良,庞涓自知不及孙膑,便把师兄逛到魏国,用“里通外国”的罪名,使魏王处以膑刑。

后来,齐国出使魏国访问,孙膑装疯,乘机随齐国使者回齐。经田忌推荐,被齐威王拜为军师,他随田忌多次征战,在桂陵之役生俘庞涓;在马陵之战使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从此孙膑名扬天下。

马陵征战结束后,齐国朝内将相不和,宰相邹忌与将军田忌的矛盾更加尖锐,邹忌诬告田忌谋反。田忌得信,于公元前314年投奔楚国,被楚王封到江南。起初孙膑也随田忌到了楚国,后因田忌去江南受职,孙膑便回齐国隐居于甲子山。甲子山在莒南县东北36公里与日照交界处。《东周列国志》载:孙膑功成名就之后,齐宣王加封大邑,孙膑固辞不受,将兵法献于宣王曰:“臣以废人,过蒙擢用,今上报祖恩,下酬私怨,于愿足矣。臣之所学,尽在此书,留臣亦无用,愿得闲山一片,为终老之计!”宣王留之不得,乃封以石闾之山,即甲子山。今甲子山有孙膑洞可证。孙膑在甲子山隐居不仕,便讲学、著书以度晚年。死后他的后裔把孙膑埋葬在乐安、埋葬在阿鄄之间、埋在吴、埋在甲子山。都是可能的。否则,认定在别的地方那就不合乎情理。

③、孙膑一生活动的地方多在阳谷周围

因阳谷(古阿邑)是孙膑的故土,他对阳谷(古阿邑)周围的地理最为熟悉,对阳谷(古阿邑)周围的人结交也较知己;阳谷(古阿邑)又是齐国西陲,是防范魏军的重地,故此他在这块地方活动的较多,能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才做出了辉煌的业绩。聊城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成员刘文学,在“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孙膑与聊城》中提出的一些事实可证此说。

第一、出使魏国,把孙膑搭救回齐国使者淳于髡,就是聊城地区茌平县(当时称茌丘)人。此人能言善辩,是个滑稽大师,其人其事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详有记述,这里不一赘述。茌丘与阿邑相邻,两人是相距不足百里之老乡。同乡之谊,怜悯之情,爱才之心,才使淳氏冒死相救。

第二、孙膑由魏回齐,路过家乡,首先到高唐拜见当时守将田忌。田、孙二人均系同宗,还是乡邻。(高唐距阿邑约60公里)所以亲如兄弟。之后,两人合作共事,配合默契,特别是田忌对孙膑更是言听计从,终有桂陵、马陵之胜战。

第三、公元前342年,孙膑与庞涓马陵之战的古战场,就在今莘县境内樱桃园和大张乡的马陵和道口一带(马陵距阳谷约50公里,古属范县)。《范县志·卷之二·古迹》载:“马陵,在县(当时县城在今莘县古城镇)西南三十里,旧志谓即孙膑擒庞涓处”。如今的马陵,虽然不再是孙庞交战时的老样子,但那古战场的面貌依稀可见。这一带的地形,高低起伏,丘壑相间,草木丛生。东南西北走向的金堤河从此流过。顺着河道,有一条五六里长的沟,深约三四米,底宽十余米。据说以前,沟两边都是丛林丘壑,无法通行。道口村就在这条沟的东北端,房屋参差错落,正房大门多朝东南,外人到这里,十有八九要迷失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

第四、清朝修编的《莘县县志·卷之一·古迹》载:“孙膑减灶处,在城西二十里中牟町北马陵寺”(距阳谷25公里)。

第五、清朝编的《阳谷县志·卷之四·古迹》载:“迷魂阵,在城东北十五里。其民居途径迂曲。行者至,莫能辨方向。”迷魂阵村现属杨庄乡所在地,街道胡同均呈磨齿形斜曲,房舍依街而建,至今进村迷人。当地长期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象把磨推,老路走到黑。”这是孙膑斗庞涓时在此设的迷魂阵,既能战又能防。

第六、聊城市正西堂邑镇放马场(距阳谷45里)是当年孙膑设计大战庞涓的古战场。高唐县琉璃寺也有迷魂阵,也是当年孙膑为战庞涓而布设。

由于上述历史资料的印证,可见孙膑对阳谷周围的地理非常熟悉。他在阳谷周围设阵布防,主要是为了战胜魏国,擒涓复已仇,对保护自己的诞生地,不是没有考虑。

④、阳谷对孙膑乡亲情

孙膑故里在阿鄄之间的阳谷地带,阳谷人对孙膑的乡情就非常深厚。为了表示对孙膑的怀念,历史给阳谷留下了三庙一阁、七个营寨的地名。

在现今阳谷县阿城镇城北古城内,原建有孙膑古庙,内有孙膑塑像。古时香火甚盛,以祭祀孙膑。在今阳谷县杨庄乡所在地迷魂阵村,存有两通石碑,原在孙膑庙、孙膑阁前矗立。其中一通是康熙年间的古碑,已字迹不清。另一通是1938年立的,由湖北通山县知事、已酉科拔贡张蕊榜撰文。碑中记载:“谷治东北村名迷魂阵……为孙膑用兵地神其术数运其兵法以迷魏师之魂而夺其魄以制其命者也……故自顺治……建阁塑像……设戏楼…竖碑……于其间……”。庙在大迷魂阵村,里面有塑像:中间是孙膑,坐北朝南;右侧有孙膑弟子毛遂;左侧有侄子孙燕;孙燕后有一站牛(是孙膑坐骑)。孙膑阁在小迷魂阵村,两层,砖木结构。上层有画像,正中坐的是孙膑,手握天书。毛遂位西朝东,手托太极图。孙燕座东朝西,手执拂尘。阁的北面下部,画有四员大将:东面是花子头王凯、杜穆臣,西面是大刀李穆和袁达。都是孙膑手下的战将。

为了纪念孙膑,迷魂阵村自古就有庙会,每年古历二月十五、十月十六举办,每次四天,来客四面八方,烧香磕头祭祀,还搭台演戏。此项活动一直到1958年才取消。在阳谷一带自古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

清朝的《阳谷县志·卷之四·古迹》载:“县城东北五十里有大百户寨。县城东北三十五里有小百户寨。”阳谷县城东北,古有孙膑战庞涓的一溜十八寨,今之谷岩寨、张岩寨、任岩寨、侯岩寨等皆是为怀念孙膑而取的地名。

孙膑曾创建一套武术套路——孙膑拳。抗日战争前后,曾分别在青岛、烟台国术馆任拳师的阿城街人杨廷栋(名斋)、杨廷岳兄弟怀其绝技,多次打败中外武林高手。这种拳术只流传于阿邑一带。

1991年3月12日,台湾拥有41万信徒、72家孙膑庙的主持黄文瑞先生,一行三人专程由台湾来阳谷寻根祭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