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砸缸英雄司马光
出生于官宦之家,父司马康,任官十年后辞官回家。在文化上著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重要的著作。
在政治上,他与王安石的变法派势同水火,与新法相冲突,但他关心百姓疾苦,所以得到百姓爱戴;他敢于进谏,所以敢于直谏,这也是他被称为“一代完人”的原因。
![](https://static.53mr.cn/images/2025/02/13/db3ca4c25e97d319b45e2dd1900d799e.jpg)
一、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卒赠太师、温国公。
司马光一生的特点就是勤奋努力,好学强识。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持之以恒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在家中更是一个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的孩子,因此从小对于家庭的影响在司马光身上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https://static.53mr.cn/images/2025/02/13/e85b1175f33e03c6372a5f1542da5257.png)
二、人物经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他的传世之作。
这部书是司马光为了撰写一部以记述北宋时期为内容的史书而花费了20年时间才写成的。他为这部巨著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这可谓是少年得志,也是其从小就聪慧的象征。
在治理地方上,司马光就有着不同的见解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
![](https://static.53mr.cn/images/2025/02/13/f5a81adb8c9ce0cbd1af597e1d13a9ae.jpg)
三、史家之绝唱
《资治通鉴》,又称“通鉴”、“通史”,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近千年的历史,总计约26000多年。
司马光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旨记述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https://static.53mr.cn/images/2025/02/13/70d9dbbd796cc2e8db6d4b53559acbe6.jpg)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四、人物评价
司马光:“君实以治道著闻,则治道之要莫大于求贤,而古来圣贤,无有特达之识见,故其志不大,其识不多。惟求贤使能知此,则又无所不至。求之于人有一知己,则又何患无才用?是以古之所谓圣人者,非仅知其一,而必兼通二学矣。”
![](https://static.53mr.cn/images/2025/02/13/a59c3ca7a7be945ff261f698ca9d6ea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