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苏轼一生都做过哪些官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担任过诸多官职,以下是其主要的为官经历:
1.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后,被任命为此职。这是他人生仕途的第一站。在凤翔,他积极为百姓谋福祉,改革“衙前之役”,减轻服役者负担;主张“官榷与民”,增加商税以维持朝廷收入;还上书请求免除无力偿还债务者的债务。并且留下了《凤翔八观》《喜雨亭记》等著名作品。
2. 殿中丞差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1065 年),苏轼解任还朝后担任此职。不久后,他参加馆阁考试,获三等评价授直史馆。
3. 杭州通判: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在杭州的三年间,他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还参与了一些民生工程,如主持州试、督促汤村盐河工程、去湖州督管堤堰工程以及前往常州、润州等地发放灾粮等。
4. 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 年),苏轼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当时密州蝗灾、旱灾并行,他到任后积极治理灾情,主张减轻赋税、加强对盗贼的镇压并重赏捕盗之人,同时对新法采取灵活的执行态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5. 徐州知州:熙宁九年(1076 年)十二月,苏轼改知河中府,但随后又改任徐州知州。在徐州,他带领百姓成功抵御洪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为民担当的精神。
6. 湖州知州:苏轼在徐州任上两年后,转任湖州知州。然而,到任不久便因“乌台诗案”,被抓捕回京。
7. 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1079 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思想和文学创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 登州知州: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到任不久便被召还入朝。
9. 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回到朝廷后,苏轼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他的才华再次得到朝廷的认可,但也因此遭到了新旧两党的攻击。
10. 杭州知州(第二次):元祐四年(1089 年),苏轼外任杭州知州。他再次回到杭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开浚茅山、盐桥二河,以通江湖;重修六井、南井等。
11. 颍州、扬州知州:随后苏轼又相继出知颍州、扬州。
12. 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元祐七年(1092 年),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相继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3. 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 年),宋哲宗亲政,苏轼求出知边郡重镇,被命任定州知州。
14. 惠州、儋州安置:元祐九年(1094 年),章惇、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在儋州,他积极传播文化,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