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到底有什么能力?为何被后世称作千古第一名相?
古人曾云:“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三个藏身的地方,也形容一个人工于心计或狡猾。但是,当“狡兔”二字运用在历史名人管仲的身上,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
管仲为何被形容成“狡兔”?他的一生又有什么样的跌宕起伏呢?
一切要从那个风云变幻的春秋争霸时说起!
各自为用,争夺皇位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成为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但是,他的上位之路算不得名正言顺,而且充满坎坷,其中最大的阻碍,即与他争夺皇位的弟弟公子纠,以及对方的谋臣——管仲。
春秋五霸时期,并非是同一时期有五个霸主,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见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压力之大,因此,各国会早早地定下接班人,以防不测。
齐国最初是周天子给姜子牙的封地,随着君王更迭,转眼到了齐僖公时期。
他在位时,名下有三个儿子:长子姜诸儿(公子诸儿)、次子姜纠(公子纠)、幼子姜小白(公子小白,也是后来的齐桓公),另外有两个足以“红颜祸水”的女儿:宣姜与文姜。
当年周公旦分封天下时提出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但是,在春秋时期,各国为巩固自身势力,一般采取“政治联姻”,所以一个国家的继承人,往往要考虑各方势力的影响。而齐僖公的长子姜诸的生母无显赫家世背景,而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生母都是贵族。
因此,管仲找鲍叔牙,分析当前局势,说:“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
不过,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中如何挑选辅佐,成了一个新难题。
要知道,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后与齐国并称“齐鲁大地”,也是今山东的来源,但两国纷争不断,时而处于敌对状态。而公子小白的母亲卫姬是卫国人,后避难去往莒国,嫁到齐国后又早逝。
因此,公子小白当上君主后,远比公子纠获得齐国百姓的支持率大。管仲也说:“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 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还观察到: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
最终,他认为公子小白极大可能会成为新的齐王。
不过,管仲的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却不是为自己谋划前程,而是劝说鲍叔牙接过齐僖公的任命,上任公子小白的辅佐大臣。反之,他则前去支持公子纠。
就现在来看,两人分开的选择,与“政治投机”无异。但是,谁能押注成功,要靠天时地利的共同作用。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嫡长子公子诸儿上位,名为齐襄公。但是,他因儿女私情杀害鲁桓公,为讨好鲁国又杀害叔叔彭生,最后打算对弟弟们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这两个王位继承人动手。
齐襄公荒淫无道,又随意杀人,其残暴激起齐国贵族的不满。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他被堂兄弟公孙无知杀害,而公孙无知很快也被对其不满的人杀害。
彼时,公子纠跟随管仲、召忽逃亡鲁国,而公子小白则跟随鲍叔牙逃亡莒国。齐国无主,若两人谁能先一步回到齐国,便可以掌握夺取王位的主动权。
届时,一场“生死赛跑”拉开了序幕……
据记载,鲍叔牙与公子小白率先出发,管仲见状,亲自阻拦,名召忽带着公子纠赶路。当时,他却是追上公子小白,并弯弓射箭,但只射中公子小白的铜制衣带钩。
等管仲走上前查看情况时,公子小白装死逃过一劫。不仅麻痹了管仲,更迷惑住趁机作乱的鲁军。
很快,公子小白先公子纠一步,出现在齐国境内。而此后的发展也如管仲之前的分析,公子小白得到齐国贵族的支持,成为新的齐王,名“齐桓公”。
齐桓公为除后患,举军迎战鲁军,直攻鲁国汶阳(今山东宁阳县境内)之地,然后公子纠被刺死,而召忽因为“终身只侍一主”的强硬态度,也随主自杀。但是,管仲却幸免于难,甚至不久还坐上国君之位。
如此反差强烈的结局,都是因为管仲为自己“留有余地”的言行。
异于常人的计谋与警觉
管仲与鲍叔牙一同讨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谁为将来的齐国之主时,明明事事都猜得准,却没有为自己争取做公子小白的辅佐大臣之位,反而极力劝说鲍叔牙。
前文中有说这是一次“政治投机”,但风险对冲。而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人的相互信任,可见管仲与鲍叔牙是超越生死的知己友情。
管仲,又名管夷吾,姬姓,曾传言是周穆王的后代。但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即便他为王孙子弟,也不过是家道中落的一员,不足为奇。
不过,管仲早年间与鲍叔牙结识,一同操持生意,称得上老相识。后来两人共同参与齐国与卫国的战争,走上入朝为官的仕途之路,但他们各自的处境却截然不同。
比如做生意时,管仲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参加战争时,管仲贪生怕死,三战三走,遭人批评,而鲍叔牙却为其解释,后入官,管仲被罢免三次,而鲍叔牙却一路高升,做到齐国大夫。
无论管仲的处境多么糟糕,鲍叔牙始终都在维护他,还替他辩解,这被世人称作“管鲍之交”。也正因为鲍叔牙于危难之中对管仲的不离不弃,才让他义无反顾地将辅佐公子小白的美差交给鲍叔牙。
不过,当时所有事情都未发生,而管仲的所有一切仅是个人猜测,因此他与鲍叔牙分别辅佐两个王位继承人,未来哪一方胜利,则可保另一人性命无忧,甚至稳掌高权。
当然,管仲给自己“留有余地”的行为,并不只有这一次。
在阻挡公子小白赶往齐国的任务上,管仲并非专业刺客,而先前战场上的表现即可看出,他没有突出的军事能力,为何只一人前去。另外,管仲射中公子小白后也没有仔细确定,这不符合他多思多虑的性格。
由此可见,自公子小白与公子纠进入到最后争夺王位继承人的时刻,管仲就越来越确信当初的分析,选择给对方留余地。而他的所作所为,也让鲍叔牙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齐桓公登上齐国国主之位后,一直对管仲的一箭之仇念念不忘,萌生了杀意,还说:“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但是,鲍叔牙却大胆进言:“管仲乃天下奇才,若留下用之,齐国未来可期!”还解释道:“虽得一时,但若无忠臣可用,必不久矣。若重用管仲,以他的忠心与才能,必能助你射得天下。”
齐桓公点头,回道:“听你一言,我暂且不杀他。”
过后不久,齐桓公想要立鲍叔牙为宰相,但对方一口回绝,而是推荐管仲:“我知主公不想只局限于齐国境内,而想建树霸业天下。此大志为管仲之谋略相辅佐,方可成功。”
《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桓公应下鲍叔牙的建议,任管仲为宰相。但是,他们毕竟有一箭之仇,并未如史书中那般,信任有加。
直到齐桓公向鲁国开战,陷入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计谋中,接连几战都平平无奇,毫无建树,才开始信任管仲的“霸王术”,进行改革。
所谓“霸王术”,即内使国内百姓安居乐业,外诸侯各国和平相处,攘夷狄,拥戴周天子。
在管仲的改革下,齐国迅速发展,一时成为春秋霸主,而齐桓公也彻底重用对方。但是,管仲死后,齐桓公大势已去,齐国也走向下坡路。
不过,管仲与齐桓公的配合,经常被拿来与唐太宗和魏征相比,堪称历朝历代少有的君臣和睦的代表。而管仲也被称作“华夏第一相”,甚至得到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且名声屹立不倒,这些都得益于他能在事情发生前想到退路。
“事莫说绝,话莫说尽。”这是古人用数不清的前车之鉴总结出的真理,却是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最难做到的层次。若我们能理解凡事留有余地,方可走得长远的深意,人生也能少些风波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