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管仲:保护中华文明的华夏第一相

时间:2024-12-18 08:14:04


他有许多雅号,其中最霸气的就是“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和“华夏第一相”。他本是周天子的同宗,从父亲那一辈就落魄地跟个三孙子似的,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要不是遇上中国最善解人意的合伙人,他早就提前出局了。他曾是干嘛嘛不行,吃嘛嘛都香。好不容易截胡公子小白,自诩神射的他却出了状况。多亏鲍叔牙将他举荐给箭下超生的小白,从此他被尊为“仲父”,主持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改革。凭着多年失败磨砺出的丰富斗争经验,他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专治各种不服,将天下诸侯玩于手掌之间,最终助力齐桓公实现了春秋首霸的梦想。他的临终交待表明,他对人性的把握入木三分,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就是齐国国相管仲。

从此文开始,笔者又回到从前,从管仲这个华夏第一相开始细说位于武庙下列的英雄豪杰,敬请读者大大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在此谨致万分谢意。

管姓在中华姓氏榜上虽排名百位开外,然而,它同样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刨除少数民族改姓之外,一般来说主要有三大源头:一是姬姓管叔鲜的后人。管叔鲜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三弟,在二哥周武王死后,自诩年长的自己是执政首选,不甘居于四弟周公旦之下,因此发动三监之乱,兵败后被杀,其子孙遂以管为氏。

二是周穆王姬满的后人。超级喜欢旅游的姬满超长待机,生的儿子自然也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庶子被分封到管叔当年的采邑(在今河南郑州),其后人也以管为氏。由于这些后人中涌现出了管仲这位光耀古今的大咖,所以这支管姓便一举逆袭,超越管叔鲜被尊为得姓始祖,史称正宗管家。

三是由官名得姓。两周时代国人居住城中,周公旦专门设立一个官职叫管钥,负责管理城门的钥匙。这个官职也是世袭的,久而久之,管钥的子孙们就以管或钥为姓。

姬姓管氏本来在管国也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惜这个管国不争气,没有活几集就报废了。想想也是,那时大家都是老大,你总想管别人,别人还能让你长久?管国就这样因管理不善,早早歇菜了。到了管仲老爹管庄这一代,早就不是什么管国的公子王孙了,而是齐国(姜姓,国都临淄)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大夫,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好儿子,估计没人知道他老人家的大名。一个连“庄子”都管不好大夫,家道不衰落才怪呢?

幸好,早死的管庄大夫有个好儿子,最终让管家起死回生,而且名扬天下,又过了不知多少年的富贵生活。下面,笔者就来分说一下管仲这位后世被诸葛亮等牛人推崇备至的齐国国相的故事。


早年坎坷积累丰富阅历


管仲,后人尊称“管子”,生于公元前723年。前面说过,管仲出自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有点不同寻常,这或许是种名人范,从名和字的起法来看就绝不走寻常路),是今天安徽颖上县人。

由于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管仲只好与好友鲍叔牙(姒姓鲍氏,齐国大夫鲍敬叔之子)合伙做生意。现在看起来,管鲍这对难兄难弟的父辈皆是齐国大夫,却能在不得志时下海经商,可见当时商人虽然会被轻视,但商业却极有吸引力,以致于两位官二代浸淫其中,乐此不疲。

管鲍联合公司的生意做得不温不火,偶尔小有进益,鲍叔牙却心苦情愿地让不出本钱,只是智力投资的管仲拿大头。鲍叔牙的家人嘟囔几句,鲍叔牙却不以为意地说:“管仲那是因为有母亲要养!”

不太成功的经商让读万卷书的管仲有机会走万里路,游历了许多地方,接触过各色人等,从而积累起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他将来的逆袭打开了看透人性的天眼。

再往后,管仲先是当兵,后又求官,都因为时候未到没啥起色。甚至于当兵变成了逃兵,当官没人爱搭理。这些挫折对别人来说,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在管仲那却都化作后来成功的垫脚石。因为这些经历让他更加认清了社会,下定决心去改变那些祖宗传下来的“不合时宜”的东西。


在管仲职场打拼的过程中,鲍叔牙一直给予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两人因此结下了震烁古今的友谊,就是后人常说的“管鲍之交”,等同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春秋版。管仲不只一次地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公元前698年,为齐国崛起兢兢业业了三十三年的齐僖公去封神台见他的祖宗姜太公了,身后留下三个儿子,诸儿、纠和小白。诸儿顺利上位为齐襄公,转手替齐国列祖列宗报了九世之仇,将一直压制齐国做大做强的纪国彻底打趴下了。

经过一番历练的管仲和鲍叔牙,也在此时进入了齐国政坛。出于不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目的,他们分别选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给他们当老师。

据说,最初鲍叔牙对辅佐小白很不满意,经常借口有病不上课。在他看来,小白既没机会也没本事继承君位,辅佐他没前途。对此,管仲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是这样劝好友的:“齐人皆不喜欢公子纠的母亲,进而也不太喜欢公子纠。公子小白的母亲早亡,反而没人讨厌他。所以说,小白虽是弟弟,未必没有希望统治齐国。而且小白虽不如纠聪明,而且性子还急,却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只是我已奉国君之命辅佐纠,所以请你一定要教好小白,到时候鹿死谁手,真的说不准!”鲍叔牙一向尊重管仲的意见,这次也不例外。此后,他一直尽心竭力地教导小白。

就在两人安心立德树人的时候,人品极渣的齐襄公诸儿出事了。原来,齐襄公在位期间得罪过不少齐国贵族,还与妹妹文姜绯闻不断,搞得齐国政局不稳,最终诸儿于公元前686年死于非命。齐国开启了内乱模式。

纠和小白担心受到波及,就分别与老师逃往各自生母所在的国家寻求政治庇护。其中,纠去了鲁国(姬姓,都曲阜),小白去了莒国(己姓,都莒城)。管仲在鲁庄公的支持下,时刻关注着齐国的动向,准备扶公子纠登上齐侯大位。


射钩失误身遭不测之祸


还是在这一年,齐国的内乱居然出现了神转折。政变家们居然把临时国君玩没了,这对流亡在外的国君第一顺位继承人纠和第二顺位继承人小白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二人和老师一商量,在征得鲁、莒两国国君的同意和支持后,立刻行动起来。

按照距离来说,鲁国比莒国离齐都临淄更近;按照实力来说,莒国虽是东夷强国,但与东方礼仪之都鲁国相比仍处下风。因此,管仲认为这场国君争夺战,公子纠胜出的机率较大。然而,鲁国就是太讲礼了,不如夷人办事利索,就在鲁国君臣商议未定之际,公子小白已经抄近路走瓜田,向着临淄快速疾进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管仲决定亲自带三十乘兵车,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上截击小白,彻底断了小白的念想。管仲在即墨城外30里处拦住了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劝小白遵从长幼之序,奉纠为君。小白当然不听劝,管仲知道事情到了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也不磨叽了,借转身之机,操起弓箭对准小白一箭射去。

见小白应声倒在车中,还隐约吐了一口老血,管仲这才放心离去。要知道,管仲虽然打仗当过逃兵,但打仗的手艺却不孬,尤其是箭术可是杠杠的,只不过平时不以此显摆罢了。

就在管仲自以为得计地返回鲁国准备扶纠上位的当口,小白却悠悠地从车中站起。原来,管仲的冷箭射中的只是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作为大国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自带防箭功能,成功护佑小白躲过了致命一箭。小白担心管仲再射,这才咬破舌头,吐了口血痰。管仲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就这样轻易地让不太聪明的小白给骗了。

小白顾不上擦干净脸上的血迹,就与醒过味来的老师鲍叔牙打马扬鞭赶奔临淄。到了临淄城下,鲍叔牙进入城中,与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一番交涉,二人都觉得扶立小白比纠更合适,便迎小白进城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首霸齐桓公。

小白上位,纠就危险了。鲁庄公听到管仲射“杀”小白的汇报后,就带着人马稳稳当当地赶往临淄。结果在乾时(在今山东青州)遭遇齐国埋伏,败得一塌糊涂。齐军趁势杀入鲁国境内,逼迫鲁庄公杀掉纠,同时交出管仲和另一位辅臣召忽,否则就全面开战。

鲁庄公没办法,就找大夫施伯商量。施伯是当时唯二认识到管仲不同凡响的聪明人,建议把纠君臣一勺烩了,否则管仲相齐,必为鲁国大患。鲁庄公刚要同意此策,得到鲍叔牙授意的齐国使者却说,齐侯等着管仲回齐当面指责,然后再油炸泄愤,就不劳鲁侯费心了。鲁庄公并不清楚管仲的真实手段,便同意将其押回齐国。

召忽是当世唯三知道管仲真本事的人,他并不准备回齐,而是决定为纠殉死。召忽坦然地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总算是有死忠之臣了;你活着,可使齐国称霸,公子纠也算是有生荣之臣了。你我二人死则立德,生则立功,各尽其责,好自为之吧!”说完,召忽横剑自刎,死于纠的身旁。

对于公子纠和召忽的死,管仲有些落默,不免伤神,但他知道鲍叔牙在,自己必将有所作为,枉死无益。于是,他编出一曲激昂解乏的《黄鹊之歌》,教给押解自己的士兵,大家一路传唱,一路行军,无形中忘记疲劳,都变成了神行太保,让醒过味来的鲁国人望尘莫及。也就是从这一首史上有名的军歌开始,管仲的人生正式开挂,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身为国相力主齐国改革


从上面的经历不难看出,管仲的才艺并不少:会经营,善射箭,能作词作曲,外带脑子活,脸皮厚,绝对是个心有城府且能随机应变的大才,只不过缺乏展示长能的舞台罢了。

现在好了,有鲍叔牙这个好基友大赞特赞,齐桓公为了霸业,决定放弃射钩之仇,郑重其事地迎入管仲,然后好好和管仲唠唠,看他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结果,齐桓公与管仲一唠就是三天三夜,无论齐桓公把自己说得有多渣,管仲都能为他指出相应的称霸道路,这还有嘛说的,绝对的兴邦大才。于是,齐桓公再次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以极其隆重的礼节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管仲由人见人弃的阶下囚反转为大国首相,这落差实在让天下瞩目。

然而,真正想让一国诸侯心服口服绝不是唠三天磕就可以搞定的。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齐桓公就对管仲怒道:“寡人要伐宋!”管仲说:“不可,咱们刚开始改革,内政不修,对外用兵又专挑硬杮子(宋是公爵,在春秋初年仍为大国),一定不会成功的!”气头上的小白根本听不进去。听说齐桓公伐宋,很多诸侯就兴兵救援,大家合起伙来暴揍齐军。齐军只能灰溜溜地败退回国。

一年后,管仲建议齐桓公出兵攻打不遵礼法的谭国。齐桓公一听正中下怀,原来,当年齐桓公还是小白时逃难路过谭国(在今山东章丘),谭君未予接待。等到小白变成了齐桓公,谭国也不遣使祝贺,妥妥地不把齐国放在眼里。面对强大的齐军,不懂得搞好外交的谭国自然不堪一击,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谭国。

同样是伐国,结果却是一败一胜,这让齐桓公感到,还是仲父有眼光,于是对管仲的话越发听得进了。

有了齐桓公的信任,管仲开始了自己的变法图强。管仲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予以推进的:

在政治方面,首先是搞好行政区划,加强对国家的有效管理。管仲整顿了齐国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都以内划分为21个乡,其中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三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在属下复设县、乡、卒、邑四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定民之居,让士、农、工、商四民各就其业,从而彻底消除部落残余影响,使行政区域的架构更加精细化,也更加便于垂直管理,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其次是改革用人制度。管仲在任命官员时,力图根据其实际政绩,特别是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来任用。同时,针对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则由乡长负责推荐,试用期满称职的委任为吏,做出业绩的可以继续晋升,直至上卿助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周礼规定的世卿世禄制度,扩大了选才范围,为此后的察举制乃至科举制开掘了先河。同时,管仲也及时总结出一套对各级官员进行奖惩的具体办法,使得齐国的官场风气为之大变。

在经济方面,管仲充分利用齐国沿海,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合农耕且有鱼盐之利的优势,先是鼓励平民开恳荒地,重奖在农业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同时,他鼓励国民经商,增加鱼和盐的产量,将其贩运到列国牟利;采取一些招商引资的措施,吸引外国商人来齐国经商。他还设立专管货币的机构,负责统一铸造刀形货币。

管仲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如“相地而衰征”,也就是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征收不同赋税;“山泽各致其时”,即伐木、捕猎只准在适当时节进行,可谓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这些对后世都有影响。

当然,管仲为了更好地谋财,还开设女闾,也就是所谓的官办青楼,就不足为训了。

管仲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打破了周初实行的井田制的束缚,刺激了人们发展农业、商业乃至手工业的积极性,盘活了齐国经济。使齐国在十年间顺利跻身天下首富的行列,为其后续的称霸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在军事方面,管仲在行政区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工商之乡可不从事作战,士乡十五方是兵源所在。规定五乡为一帅,有兵一万一千人,战时由齐侯率五乡为中军帅,高、国两位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帅,是为三军。从这一刻开始,齐国拥有了三万三千经常训练的精锐士卒。由于这些士兵按照地域征召,他们世代居住在同乡同里,利害祸福攸关,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了空前提升。这为齐国后来投入大规模的战争做好了军事准备。

在外交方面,管仲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齐桓公量身打造了“尊王攘夷”这面政治正确的外交大旗。当时,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室日渐衰微,诸侯不再朝贡周王。这样一来,诸侯们虽可以开心地放飞自我,却因没有周王的统一领导,面对步步紧逼的四方蛮夷,只能各自为战,天下时刻面临用夷变夏的危险。

此时,管仲把周天子抬出来,用他天下共主的名义号令诸侯,既可以保卫华夏文明,又可以凌驾于诸侯之上,这种既要里子,又有面子的做法,岂不是称霸的快捷通道吗?事实证明,正因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坚定不移地尊王攘夷,才使他最终成为令天子认可和诸侯俯首的天下霸主。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管仲还提出了一些最早的法治观点,如主张国人必须依法行事,官员必须依法执政,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除了国君以外。这种以君主为最高权威的法治思想,成为战国法家的滥觞。


尊王攘夷张扬大国雄风


公元前681年,改革初见成效的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国的北杏(在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议如何给宋国送温暖。哪知道有一个遂国(在今山东肥城南)明明被邀请了,却耍摊不来。这下可让齐国抓到理了,管仲立刻提出拿遂国立威。结果齐国大军一出动,分分钟就搞定了遂国。

齐国的这一拨操作,可把好邻居鲁国吓得不轻,立刻跑来找组织承认错误。齐国见鲁国甘当小弟,不疑有它,就约定在柯地(在山东东阿会盟)会盟。哪知道,鲁国大将曹沫头铁得出奇,在盟会上居然劫持齐桓公,逼迫齐国归还此前侵夺的土地。齐桓公迫于形势同意了,事后却想反悔。管仲却劝他为了树立大国威信,一定要说话算话。果然,听说齐国如此守信,大家都觉得这个新老大比较靠谱。

一年后,中原当时的主要诸侯都成了齐国的小弟,只有郑国还在内乱不休。管仲建议由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郑厉公因为杀业太重,为了巩固君位,忙主动示好。于是,齐桓公就邀请周王室派人和自己一起,拉上宋、卫、郑三国,在鄄城会盟。至此,齐桓公的威信已足以影响周王室了。

公元前679年,管仲再接再厉,让齐桓公索性以自己的名义拉上宋、陈、卫、郑再盟鄄城。在这次盟会上,那些诸侯都甘居齐侯之下,齐侯成为事实上的霸主。

齐桓公在管仲的谋划下,通过几次盟会,初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齐桓公有些志得意满,管仲却说:“君侯如今成就,离尊王攘夷的霸主之位还差得远,革命尚未成功,君侯仍须努力!”齐桓公想了想也觉得自己有点飘了。

公元前663年,山戎进攻燕国(姬姓,都蓟)。燕国打不过就向齐国求救。一次保护中华文明的攘夷机会终于出现在面前了。齐桓公并不反对攘夷,却认为南方的楚国危害更大,所以不主张出兵。对此,管仲认为楚也好,戎也罢,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

楚国虽强,但与齐国相隔尚远,而且楚国面对汉上诸姬的牵制,也不敢太过放肆。相反,燕国一旦被山戎攻破,中原文明在北方的屏障就面临倾覆的危险,所以必须举兵相救。一旦齐国出兵攘夷,必定会受到中原诸侯的拥戴。果然,当管仲与齐桓公讨伐山戎救援燕国的行动开始后,齐桓公迅速圈粉无数。

齐军击败山戎,一路追击敌人直至位于冀东和辽西一带的孤竹国旧址。期间,山戎使用诡计,将齐军诳入一片荒漠之中,想困死齐军。危急时刻,管仲急中生智,命人以老马识途,引领齐军走出绝境。这次攘夷行动,是管仲“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民族思想的生动例证,孔子无限感慨地赞叹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看来,齐桓公这个保护华夏文明的带头大哥着实当得好!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时的天下,华夏人与胡夷各族杂居,胡夷各族时刻惦记取华夏而代之,所以齐桓公攘夷的战斗轻易停不下来。

公元前660年,起自西北的狄人攻打邢国。邢国本是周公儿子的封国,当初就是为了对抗戎狄才分封的,如今面对戎狄却只能闭关待援。齐桓公听到狄人攻邢的消息后,当然得首先征求仲父的意见。管仲立刻建议:“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那意思是说,戎狄都是属豺狼的,贪得无厌;华夏诸国都是亲戚(数百年间彼此联姻,确实都是实在亲戚),必须不抛弃,不放弃。既然仲父定方向了,齐桓公立刻派兵救邢。

狄人听说齐桓公点子比较硬,就舍了邢国,杀向卫国。卫国是个高开低走的国家,当年周公将商人中的那些会做买卖的顺民都封给了卫国。卫国占据商道,财源滚滚,却不肯拿来富国强兵,反而用来养鹤。结果狄人杀至,卫国军民都道:“可遣鹤将军退敌!”悔之晚矣的卫懿公最终被狄人砍成肉泥,卫国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这必须得救。

于是,齐桓公与管仲迅速达成一致,派公子无亏率领齐军前往救援,还给新科卫君送了一大拨温暖,帮助卫国存续宗嗣。这个死而复生的卫国最终活成了超长待机的诸侯国,在战国六雄都被秦国灭亡后才最终亡国。

见到卫国已没啥油水可捞,狄人又转头杀向邢国。狄人的游击战术运用得真可谓炉火纯青,把华夏诸国玩弄得五迷三道的。齐桓公和管仲见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齐国联合宋、曹共同救邢。当三国联军杀到邢国后,邢国百姓可算见到亲人了,纷纷加入联军一起和狄人PK。这次,狄人见识了华夏军民同仇敌忾的力量,摸着被打疼的屁股逃之夭夭了。

狄人快马扬鞭跑得爽了,却给狄国留下一地鸡毛。管仲等人一合计,索性沿用卫国重建的模式,帮助邢国也迁都重建。新的邢都靠近齐国,正好当一个感恩戴德的小弟。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存邢救卫,大打攘夷牌,收获了天下人望。人们纷纷在朋友圈中发着这样的微信:“感谢齐侯帮邢国人迁入了新都,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复国的卫国永远不会忘记齐国的大恩大德!”一时间,齐桓公的美名传遍天下。

见到齐国的风头如此强劲,远在江汉的楚国坐不住了。公元前657年,楚国出兵攻郑,准备先拿齐国的小弟郑国开刀。昔日的小霸从此变成了大国争霸的棋子,郑庄公地下有知,真不知作何感想?

齐国早就想和楚国较量一番了。听到郑国呼救的声音,齐桓公与管仲立刻发出鸡毛信约齐八国联军,准备先攻蔡国,然后再剑指楚国。高手过招,谁都不愿先出手,只可怜小弟受苦。蔡国哪里敢硬扛八国联军,只得向老大楚国求救。

楚国面对八国联军并无胜算,只好停止攻郑,转而派出使臣屈完与齐谈判。屈完是位有名的外交家,面对着齐桓公毫不客气地就整出成语来:“齐国住在北海,我国住在南海,中间相隔千里,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为什么你们大老远跑来搞事呢?”

管仲见状忙顶了上去:“从前,召公曾奉周天子的命令对姜太公(子牙)说‘五侯九伯,谁不守礼法,齐可征之’,今天,我们来此就是惩罚楚国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滤酒的包茅,这可是有违周礼的大罪。而且周昭王当年讨伐南方,却没能顺利回国,此事你们还欠周王室一个交待呢!”说完,管仲目光灼灼地盯着屈完,似乎在说,俺的祖先(管仲是昭王儿子穆王的后代)死在伐楚之役上,俺来报仇来了,你能怎么样?

屈完虽姓屈名完,但在外交场合上,却是既不屈也不弯,只见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这样啊!不进包茅,确实是楚国的过错,我们可以改,马上发快递!至于昭王被淹死,那是因他得罪了河神,你们最好去汉水边上打听一下!”听了这话,管仲一时无语。

齐桓公见智谋如神的管仲都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就命令大军在陉(在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楚军也不甘示弱地来与齐军南北对峙。双方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地从春到夏对峙了半年,谁也没有把握战胜对方。

最后,还是楚国憋不住劲了,再次祭出屈完与管仲谈判。管仲知道楚国早已不是吴下阿蒙,齐国即便可以战而胜之,也将伤筋动骨,那样岂不影响霸权?既然现在是楚国人上门讲和,说明齐国的威风已然令对手畏惧,那就不妨双方各退一步。于是,管仲与屈完很快在召陵达成和平协议。

齐桓公看着口血未干的协议书,心有不甘地邀请屈完同车观看齐国远征军的军容,其用意不言而喻。屈完看着威武雄壮的齐军,心中波澜起伏,面上却古井无波。齐桓公指着齐军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打仗,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太爽了!”

屈完听后却毫无表情地答道:“齐侯若以德服人,天下诸侯谁敢不服。若只是凭借武力欺侮我们,楚国虽不才,却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如此高城深池,不知齐国需要多少军队才能攻取呢?”齐桓公听后不觉嘿然。

齐楚双方就如后世核武时代一样,在绝对实力制衡的基础上,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协议。春秋历史上第一次南北对峙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虽然如此,楚国在齐国的威势下,不得不暂停了向北扩张的步伐,这也算是齐国攘夷大业一次不流血的胜利吧。


临终嘱托看破世情人性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北战南征,将那些威胁华夏文明的不安定因素攘除于外,即便是妄图与周王室平起平坐,令周王室颜面扫地的楚蛮子,也乖乖地重新进贡包茅了。这是何等令华夏文明敬服的尊王攘夷啊,周王室也不能不上道地对齐桓公的功劳予以隆重表彰。

公元前651年,在周惠王死后,齐桓公当即与管仲会盟天下诸侯,共同拥立太子郑为天子,是为周襄王。周襄王是依靠齐桓公才坐稳龙椅的,上任之初,他就派宰孔赐给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辂,以彰其功。这些赐礼就如同后世的天子九赐,足见周襄王的感激之诚。

齐桓公也不敢托大,立刻召集诸侯在葵丘(在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举行受赐大典。在管仲的主持下,大典正式开始,宰孔郑重其事地请齐桓公受赐。他还特意传达襄王之命,齐桓公年高德劭,可以不必下拜受赐。这是天子殊礼,齐桓公觉得受之无愧,就想听命。管仲却在齐桓公耳边进言:“天子仁慈,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立刻省悟道:“天威不可违。小白既蒙天子厚爱,安敢有废臣职!”说罢,整理好衣冠,按照周礼受赐。这一出让诸侯们不得不服,齐侯这个霸主守规矩,值得跟随。之后,齐桓公又在管仲的襄助下,修改盟约,规定了当世人必须遵守的几大规矩,史称“葵丘之盟”。

俗话说,一流企业定规矩。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三十余年尊王攘夷的努力,终于可以为天下人订规矩了,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四年后的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再度陷入内乱。齐桓公派管仲出面,很快平定了内乱,扶保襄王重回京城。这让从老爹时期就受够弟弟窝囊气的周襄王终于扬眉吐气了,爽得不行的襄王要用上卿之礼为管仲设宴庆功。管仲坚辞不受,只接受下卿之礼。

开玩笑,天子的上卿此前一向是由诸侯担任的,尽管此时的诸侯没人愿去天子那儿听差,但管仲一旦接受上卿之礼,回国后要是有人说他翘尾巴想与诸侯看齐怎么办?管仲是个人老成精的政治家,虽然平时生活奢侈了点(按管仲的说法,建三归台,享受奢侈生活,是为齐侯分谤,而且能刺激消费有益生产),但绝对不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两年后,为齐国称霸操劳多年的管仲终于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他看着眼前悲伤不已的齐桓公,郑重地嘱托后事。他推荐老成持重的公族大夫隰朋接替自己的相位,却不让好兄弟鲍叔牙接任。齐桓公不解其意,管仲说:“鲍叔忠贞可靠,能力出众,但却不能容人,这是为相者的大忌!”鲍叔牙听了管仲的话后不禁感慨道:“人们都说我知管仲,其实管仲更知我!”

随后,管仲又嘱咐齐桓公在自己死后,千万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齐桓公舍不得,就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满足我的口腹之欲,这样的人还用怀疑吗?”管仲答:“人之怜爱莫过子女,一个忍心杀死儿子的人,对君王又会有何爱心呢?”齐桓公再问:“竖刁阉割自己后入宫侍奉我,岂能怀疑呢?”管仲答:“没有人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一个能忍心残害自己身体的人,又怎么会真正在乎国君的身体呢?”

齐桓公仍不肯放弃地问:“开方父死不奔,宁肯放弃卫国公子身份也要侍奉我,这还不行吗?”管仲答:“人之孝莫若父母,一个人父死不顾,如何能让人放心呢?”齐桓公听后觉得有理,就远离了三人。管仲说完这些话后,就一瞑不视了。一个临终老人思路尚如此清晰,不愧是看透人性的大智慧者。

齐桓公对一直“管”他的仲父去世伤心不已,下令谥管仲为“敬”,并让其子继承大夫之位。

管仲生前能够凭着自己的高超手腕镇住开方等三侫。可是在管仲死后不久,隰朋亦去世,齐桓公任命鲍叔牙接任相国。此时,齐桓公受不了没有三侫的日子,就把他们找回宫来,委以亲信之任。鲍叔牙看不惯三侫,就找到齐桓公说理。齐桓公对老师虚与委蛇,却不肯赶走三侫。鲍叔牙连气带急,加上岁数不饶人,很快也随好友于地下。

没了大神镇压的三侫小鬼翻身,后来果然在齐桓公病重之际搞出事来,不仅活活饿死了齐桓公,还引发内乱,让齐国的霸权一世而斩。不得不说,管仲的改革没有触及根本,只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盘活存量,激发潜力,再加上没有选好继承人,最终未免昙花一现,着实令人扼叹。

幸运的是,管仲的思想却被有心人保存在《管子》一书中。《管子》是稷下学派诸子假借管仲之名所作的文章汇编,今存76篇,内容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诸家思想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管子》中亦不乏法家思想,有16篇之多,这也是管子被尊为“法家先驱”的原因。同时,又因为《管子》包罗万象,后世诸子都能从中寻根问祖,所以管仲又被尊为“圣人之师”。一个人能够被后人如此尊崇,真是活得通透,活得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