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苏轼职场生涯,一路高升、伟大人格形成

时间:2025-04-20 14:21:30


过目不忘,勤奋学习

苏轼学习之路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北宋景祐三年(1036)腊月十九日的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

八岁到眉山天庆观北极院跟随张居易学习三年,被老师称赞喜爱,也是在这里,苏轼得知范仲淹和欧阳修,而后苏轼与弟弟苏辙到眉山城西寿昌院跟随州学教授刘微之学习属对、声律,刘微之大赞两人才华横溢。

刘微之赠诗云:“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老夫欲别无他祝,只愿双封万户侯。”

父亲苏洵的教育

苏洵天性豪放,不喜束缚人思想的科举时文,虽屡试不中,但在游历中,结识不少名人,积累千卷书,眼界大开。

在苏洵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对苏轼的进行教育,曾以颜太初为文之道教育苏轼,说道“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意在写文章应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母亲程夫人的教育

以范傍为例,教育苏轼忠诚坦荡、大义凛然,以不捕杀动物为例,教育苏轼万物平等、热爱众生、不杀生灵的家庭观念,以“日享三白”: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教育苏轼吃苦耐劳。以神怪故事,教育苏轼不贪恋钱财。

祖父苏序的影响

苏序为人厚道,待人真诚,谦逊礼让,曾变卖田产资助乡邻,不求回报,苏序爱读书,豪迈的性格,影响了苏洵、苏轼。

仁宗时期名动天下

京师成名离不开伯乐

雷简夫和张方平的强力推荐,使三苏得以离开眉山,在京师站稳脚跟,张方平推荐苏洵于欧阳修,鼓励苏轼、苏澈离开眉山到京城参加考试,不仅是苏轼的引路人,更是后期苏轼被贬的保护者。

正是在赴京路上,21岁的苏轼写下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古文革新,欧阳修慧眼识人,苏轼受仁宗赏识

嘉祐元年(1056)九月,苏轼、苏辙顺利通过举人考试,欧阳修正是考官,正值欧阳修对古文倡导革新,而苏轼两兄弟的文章,语出惊人,不落俗套,正得欧阳修得喜爱。

嘉祐五年(1060),宋仁宗殿试苏轼、苏辙等人,苏轼入最高等三等,苏辙为四等。仁宗对苏轼兄弟非常重视,直言“吾为子孙得两宰相”。

苏母去世,苏洵隐退

正是三苏扬名天下的时候,程夫人离世,三苏匆忙回家吊唁,苏洵因对夫人感到愧疚,决定长陪夫人身边,不再追逐名利,京城两次征召,苏洵都拒绝。

苏轼通过考试,入仕为官,获百姓喜爱

嘉祐六年(1061)八月,苏轼通过制科考试,就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这年才二十六岁,就被任命到关中重镇凤翔府为官,开启了苏轼的为官生涯。

在任期间为民谋福,其功有三,一是为官府压运货物产生损失赔偿减半,二是允许百姓经营生活必需品,三是秉公执法,解除无罪因贫困被关押的百姓。

英宗即位,苏轼再获高升

才华出众,官居中央

嘉祐元年(1063),仁宗逝世,四月一日,英宗即位,苏轼得到升迁,由大理评事升迁为大理寺丞。英宗深喜苏轼才华,升迁苏轼为翰林知制诰,也就是负责诏令的起草,二十几岁的苏轼,已身居中央任职。

妻子与父亲苏洵仙逝,苏轼回川

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妻子王弗突然病逝于京城,年仅二十七岁,苏轼悲痛欲绝,当苏轼还未从丧妻的悲痛中走出来,不幸的事再次降临。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父亲苏洵积劳成疾病逝,年五十八岁,苏洵的死不仅让苏轼悲痛,更是震惊朝野,王公大臣都前来吊唁,苏轼护送父亲回四川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