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诸侯郑庄公,为何敢杀周天子?战国竹简揭开颠覆性的一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双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爆发一场大战,最终郑庄公指挥郑军大败联军,史称“繻葛之战”。
其中,在郑庄公的默许或指示下,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一点就射杀了周桓王,史记记载是“祝聃射中王臂”。祝聃既然瞄准周桓王的车驾方向射箭,说明他不可能是“特意瞄准王臂”,给周桓王一个教训,因为战场上刀剑无眼,谁也不敢保证一定射到肩膀,因此只可能是“特意瞄准周桓王”,想要一箭射死周桓王,最终意外的射中王臂。
周宣王时,将弟弟姬友(郑桓公)封在郑地,周桓王是周宣王的曾孙,郑庄公是郑桓公的孙子,因此郑庄公与周桓王是标标准准的姬姓亲人。而且,郑庄公是诸侯,周天子的臣子。既是亲戚,又是臣子,那么郑庄公为何以下犯上,箭杀周桓王?战国竹简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首先,周天子的实力大幅度降低
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漫长的衰亡史,西周就是如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经过170余年之后,西周进入衰亡期,与后世王朝衰亡时间大致相同。周懿王是西周第七位君主,他在世时狄戎南下侵略,逼得周懿王一度迁都避祸,这是西周第一次迁都。周夷王继位之后,《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
周幽王时,周天子的实力已经大幅度降低,相当于大诸侯,实力上已经不足以成为天下共主。故而,儒家将西周灭亡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周幽王,无疑是不合适的。
根据出土的战国竹简——《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等记载,由于周幽王想要破坏嫡长子继承制,想传位给庶子姬伯服,由此导致王室爆发内乱,太子姬宜臼出逃申国(外公家),并自称“天王”,于是周幽王发兵攻打姬宜臼。最终,申侯勾结犬戎反攻周幽王,并攻破镐京城,杀掉了周幽王、褒姒、姬伯服。
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段历史被曲解为“烽火戏诸侯”,近现代学者考证指出“烽火戏诸侯”只是戏说,已被出土的战国竹简推翻。
周幽王死后,部分大臣拥立幽王弟弟姬余臣,史称“周携王”,部分拥立姬宜臼,史称“周平王”。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二王并立”,互相争斗。
最终,周平王依靠“贿赂”晋国、秦国、郑国等诸侯,将大量王室土地赠送给了这些诸侯,由此获得了充分支持,于是晋文侯杀了周携王,拥立姬宜臼成为周天子。但周平王大肆出卖土地之后,导致周天子实力进一步下降,仅犹如当时的中等诸侯,要看大诸侯颜色行事。
其次,西周后期诸侯已经开始不听号令
近代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弱国得不到尊重,早在2700多年前也是如此,哪怕曾经的周天子,一旦实力不足,同样难以得到诸侯的尊重。
早在周夷王时,诸侯就已不太听从号令,《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换言之就是诸侯不听号令,已经开始互相攻伐,乃至表面功夫——朝拜都不做。尤为典型的是,周夷王时的楚国国君是熊渠,他竟然仿效周天子,将其三子分封为王,三子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周夷王之后,诸侯依然骄横。周幽王号令攻打姬宜臼时,几乎没有什么大诸侯响应,申侯联合犬戎入侵时,也没有大诸侯出兵支援,坐视镐京被攻破,周幽王等被杀。司马迁说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没有救援,并非历史真相。
由此可见,所谓礼崩乐坏,并不是从东周开始的,而是始于西周中后期。
及至“二王并立”时,二王为了打击对方,都在拉拢诸侯,更是提升了诸侯的地位。
因此,郑庄公箭杀周桓王,其实是这种不尊周天子风气的延续,并在郑庄公时达到了巅峰。
第三,周天子自毁长城破坏自己权威
周王室在实力下降时,还有很多骚操作,可谓是自毁长城、破坏自己的权威。
周夷王时,《纲鉴易知录》记载:“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见诸侯,觐礼废。”其实就是周王带头破坏周礼,而周礼是维护周朝统治的重要工具。
周幽王时,王室内部权争,这种内耗在进一步削弱王室实力之余,又破坏了周王室的权威。
更重要的是,在二王并立时代,周携王、周平王都需要诸侯支持,导致原本只是臣子的诸侯,瞬间得以掌握天子废立,换言之周天子不再尊贵无比。其中,周平王出卖了大量土地,让秦国、晋国、郑国各取所需,从而得到这三个诸侯的支持,史书上记载是周平王赏赐给他们土地;与之相反的是周携王,史书记载较少,但以他被晋文侯杀掉来看,他可能没有答应晋国要求。
也就是说,在犬戎攻打并杀掉周幽王时,姬宜臼存在勾结外敌、弑父的嫌疑;在二王并立时,姬宜臼又有出卖王室利益的行为。这样的周天子、这样的周平王,无疑很难得到诸侯尊重!
第四,郑庄公亲眼目睹周天子的落魄
根据史记记载,犬戎攻破镐京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郑武公(郑庄公之父)、晋文侯、秦襄公出兵护送,公元前744年郑庄公才继位。
然而清华简《系年》记载却极具颠覆性:“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周携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也就是说,二王并立时长高达21年,晋文侯杀掉周携王之后,天下九年没有公认的天子(周亡王九年),然后晋文侯在镐京拥立周平王,又过三年周平王才东迁,即公元前738年平王东迁。
因此,周平王东迁时,郑庄公(下图,剧照)已经继位六年,亲眼目睹诸侯拥立姬宜臼继位,亲眼看到诸侯能够决定天子归属。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对周平王自然难谈什么尊重,故而周平王想要撤掉郑庄公朝中卿士职务时,郑庄公立即施压周平王,即便周平王再三赔礼都不罢休,最终周平王无奈的与郑国交换质子,史称“周郑交质”。
周桓王继位后,所作所为也不光明,做了很多自毁招牌的事情。
比如,在晋国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事件中,位于曲沃的小宗是臣子,位于翼城的大宗是官方认定的诸侯,但曲沃庄伯贿赂了周桓王,于是周桓王就先支持曲沃庄伯,还派兵协助作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周桓王又支持翼城大宗,并派兵攻打曲沃庄伯。在曲沃代翼事件上,周桓王为了蝇头小利而公然破坏周礼,自然被诸侯看在眼里。
可以说,周桓王不仅没能挽回周天子的权威,反而导致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下降。而他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大面积的礼崩乐坏时代到来。
在这种背景之下,周桓王想要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削除郑庄公在朝中的影响力,最终因为免掉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务,导致他公开拒绝朝觐周桓王。而周桓王为了维护权威,就组织陈国、蔡国、卫国联军讨伐郑庄公,繻葛之战爆发,然而联军大败,周桓王还差点被杀死。
因此,郑庄公敢于射杀周桓王,根本原因在于周天子实力锐降,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了,而郑国实力强大,其次是周天子自毁招牌,越来越无权威可言,根本无法号令大诸侯,只能组织起几个小国的联军,最后是遇到了拥立过周天子的郑庄公——一个阴谋与专横并举之人。
最后,由于诸侯不尊重周天子号令,导致天下混乱不堪,诸侯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于是才有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挥舞“尊王”的旗号打击不听话的诸侯。至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春秋争霸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