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春秋五霸之一?因为这些标准他都符合

时间:2024-11-16 09:42:46

“春秋五霸”的说法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班固的《汉书注·诸侯王表》中,“五霸”被认定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而唐朝人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将“五霸”解释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这两种说法中,有四位人物是相同的,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只有楚庄王和吴王夫差存在差异。

很多人误以为司马贞的观点和司马迁的观点一致,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四位人物就是“五霸”。但其实,宋襄公经常受到质疑。

从宋襄公的行为和事迹来看,他既无能又显得迂腐、愚笨,经常成为现代人的笑料人物。所以,人们开始质疑他如何能称得上是“霸”。

很显然,现代人对“霸”这个词的理解出现了误会和偏差。通常来说,“霸”一词常用于组成其他词汇,比如霸占、霸权、霸道、霸王、恶霸、霸气侧漏等等。可以说,凡是被称为“霸”的人,肯定都是凶狠强横之辈。

我们可以查字典,发现“霸王”指的是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凶狠的角色。他的力量堪称惊天动地,喑哑叱咤,千人皆废。

与此相比,我们再看看宋襄公。从他的行事和作为来看,他既软弱无能,又处处表现出迂腐、愚笨的一面。现代人怎么可能把他称为“霸”呢?

很明显,这是现代人对“霸”这个词的误解。

但是,“霸”一词实际上与“伯”字是相通的。根据班固的《白虎通·姓名》的解释,“伯、仲、叔、季、少”指的是长幼顺序,“伯”是最年长的意思,迫近父亲。

换句话说,霸就是老大。

那么,在古代,“霸”实际上就是指那个众诸侯中的老大,也就是春秋时期众诸侯中的老大。

“西楚霸王”项羽正是因为他在裂天下后被封为王侯,他作为“西楚王”就是众王中的老大。

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我胡乱编造的。《孟子·离娄·丁音》中对“霸”的解释是:“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所以,当我们谈论“春秋五霸”中的“霸”时,并不是说这些人具有凶狠霸道以及霸气侧漏的特征,而是指这些诸侯国的地位在众诸侯中是老大。

当然,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作为衡量标准。

班固的《白虎通·号》中对“方伯”一词有个简单的解释:“方伯者,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

方伯这个词最初在《礼记·王制》中指的是一方诸侯之长,而到了春秋时期,就指诸侯之长。

周平王东迁后,天子的权力衰弱,众诸侯纷纷争夺老大的地位,对于号令诸侯、维护王室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于是,王权衰落,霸业兴起。

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提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所以,要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必须具备“会诸侯”、“朝天子”和“不失人臣之义”的能力。

会诸侯指的是能够号令诸侯。

朝天子则是指能够维护王室,不能有篡夺王室和谋反的行为。

不失人臣之义,则是在尊重王室的前提下,维护周朝的礼制,自己行为端正,并带领和约束其他诸侯履行礼义。

以上这三点,齐桓公是最出色的表现者。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甚至在葵丘会盟时,周王室派代表前来参加。

毫无疑问,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典范霸主。

晋文公也做得不错。在与诸侯会盟时,周襄王亲自前来捧场,封他为“侯伯”,赐予他黑红两色的弓箭,让他有权征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因此,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那么,宋襄公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可以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会诸侯”这一点。

据说,齐桓公晚年昏庸,宠信易牙、竖刁等小人,且在管仲去世后,他深陷外忧内患的困境,最终饿死在国内的大乱之中。

齐国内部混乱不堪,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争夺君位。其中,易牙和竖刁支持了公子无亏,但齐桓公很早之前就与管仲一起立了太子昭。

无亏成为国君后,太子昭无法在国内立足,只好逃到宋国寻求帮助。宋襄公一直以来就以仁义著称,齐桓公在世时就对他非常赞赏。

这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举个例子:宋襄公的哥哥目夷是个贤能之士,但他出生于庶出之家。正嫡的宋襄公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哥哥,所以在父亲宋桓公病倒的时候,他想把太子的位置让给哥哥。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宋桓公的反对。宋桓公去世后,最终宋襄公成为了宋国的君主。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得知宋襄公让位一事后,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感兴趣。在葵丘会盟时,齐桓公见到了宋襄公,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进行了一番交谈,并把太子昭交给了他。

正是因为这样,太子昭遇到了麻烦,他前来投靠了宋襄公。

实际情况证明,齐桓公没有看错人,太子昭也没有找错人。

宋襄公坚决维护周朝的礼制,坚定地站在太子昭这一边,亲自号召各国共同协助太子昭回齐国担任国君。

按照当时的周朝礼制来看,齐国内那些与太子昭争位的人都是乱臣贼子,宋襄公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然而,大部分诸侯并不怎么在意宋襄公,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宋襄公“人微言轻”,没有资格号令自己。

宋襄公也不是傻子,鉴于自己的实力有限,他不敢对晋、楚等大国怎么样。但为了树立威望,他扣押了迟到的滕宣公,处死了鄫国国君。

通过这些举措,他赢得了一定的威望。

更重要的是,宋襄公带着卫、曹、邾几个小国联合军队迅速平定了齐国的内乱,使太子昭成为了齐国的国君。

这可不得了。

本来齐国的齐桓公是天下的霸主,但现在齐国的太子昭通过宋襄公的帮助登上了国君的位子,齐国人无论在何处都敬仰宋襄公。宋襄公的声望水涨船高。

另外,天下诸侯都是由周王室封的。那么,各诸侯内部发生纷争时,由周王室来调解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现在的周王室力量衰微,根本没有能力来管制诸侯。于是宋襄公站了出来,相当于为周王室分忧。

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提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因此,要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必须能够胜任“会诸侯”、“朝天子”和“不失人臣之义”这三个角色。

会诸侯指的是能够号令诸侯。

朝天子是指能够维护王室,不参与篡夺和反叛。

不失人臣之义是指在尊重王室的前提下,维持周朝礼制的运行,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带领和约束其他诸侯履行仁义。

对于这三点来说,齐桓公无疑是最好的表现者。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甚至在葵丘会盟时,周王室都派代表参加。齐桓公无疑是春秋时期霸主的典范。

晋文公也做得不错。在与诸侯会盟时,周襄王亲自前来捧场,封他为“侯伯”,赐予他黑红两色的弓箭,允许他有权征伐不听话的诸侯。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春秋五霸”中都必然包括齐桓公和晋文公。

那么,宋襄公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会诸侯”能力。

齐桓公晚年不行了,齐国内乱,几个儿子争夺国君之位。

公子无亏成为国君后,太子昭没有立足之地,只好逃到了宋国求助。宋襄公以仁义著称,齐桓公对他也非常赞赏。

举个例子:宋襄公的哥哥目夷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但他是庶出的。正嫡的宋襄公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哥哥,在父亲宋桓公生病的时候,他主动让位给了哥哥。虽然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宋襄公最终成为了宋国的君主。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得知宋襄公的让位之事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葵丘会盟时见到了这位年轻人,亲切地握住他的手,与他交谈,并将太子昭交给了他。

果不其然,太子昭遇到了麻烦,逃到了宋襄公的国家。

事实证明,齐桓公没有看错人,太子昭也没有找错人。

宋襄公坚定地维护了周朝的礼制,坚决站在了太子昭这一边,并亲自号召各国协助太子昭回齐国担任国君。

按照当时的周朝礼制来说,齐国内的那些争夺国君位置的人都是乱臣贼子,宋襄公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然而,大部分诸侯并不在意宋襄公,因为他们认为宋襄公“人微言轻”,不足以号令自己。

宋襄公也并不傻,考虑到自己的实力有限,他不敢与晋、楚等大国对抗。但为了树立威望,他扣押了迟到的滕宣公,处死了鄫国国君。

通过这些行动,他赢得了一定的威望。

更重要的是,宋襄公与卫、曹、邾等几个小国结盟,共同平定了齐国内乱,让太子昭成为了齐国的国君。

这一切非常了不起。

齐国的齐桓公原本是天下的霸主,而现在齐国的太子昭通过宋襄公的帮助上位,齐国的人民无论在何地都对宋襄公心怀敬意。宋襄公的名望不断提高。

此外,天下的诸侯都是由周王室封的。在诸侯内部出现纷争时,通常应由周王室出面进行调解。

然而,现在周王室实力减弱,根本没有能力去调解。

因此,宋襄公主动站了出来,相当于为周王室分忧。

这种情况下,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完全合情合理。司马迁对宋襄公的失败感到遗憾,并称赞他说:“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中都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