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来看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什么样的人
前言
伍子胥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谷梁传》《淮南子》等都有出现,但是在司马迁笔下《史记》的《伍子胥列传》中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秉持“实录”原则的司马迁在描写伍子胥的故事不可避免的掺杂主观情感,本文结合司马迁的个人遭遇来介绍《伍子胥列传》中的伍子胥,并谈一谈历史中的伍子胥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史记》下的伍子胥
《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著作。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熏陶下,以修史为己任,继承了父亲的理想和使命。
经历李陵事后,惨遭酷刑,司马迁忍辱负重,看穿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权势沉浮,终以发愤著书,得以《史记》流传百世。

《报任安书》司马迁自言史记的创作宗旨:“网罗天下放矢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即寻找天道和人道之间的汇合点,使之相沟通。
“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围绕时势之变、兴亡之变、成败之变以及穷达之变来超越于表象世界直透历史实质。“成一家之言”指的是以子作史,由史而子。
尽管《史记》立足于事实依据而撰写,但司马迁所写伍子胥人物之忍辱负重的复仇之事蕴含了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同为相似的历史境遇,两个人都为保全性命而忍辱负重,为此,两人都为肩负的使命而不懈做出努力。
伍子胥终报杀父之仇,司马迁著《史记》,两人命运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司马迁在写《伍子胥列传》时,十分明显地推崇伍子胥忍辱负重复仇的倾向。
伍子胥的机敏聪慧,和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伍子胥生于楚国,楚忠心耿耿的父亲惨遭杀头,并进谗言要拿伍子胥父亲作为人质,进而杀掉伍子胥兄弟俩,而伍子胥对乱臣贼子有心谋害伍子胥兄弟俩的计谋一眼看穿: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于是,伍子胥宁愿背负着“不忠不孝”之名,开始了苟全性命漫长的逃亡生涯。

之后在吴、郑国等多次辗转,在吴国攻打楚国劝谏:吴国与楚国打仗,伍子胥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罢之,多方以误之”。
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楚军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吴国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
等吴王夫差继位攻打越国时伍子胥再次进谏:“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

斩草不除根,伍子胥深的政治远见,见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明白勾践不久之后对吴国构成威胁,再次进谏,然而夫差终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反而一意孤行,听信谗言,把伍子胥派往了齐国。
最终,夫差失掉了自己的君王位置。

由此可以见到伍子胥对勾践的准确认识和对政治的正确见解,而他的多次劝谏,却不被采纳。
但他并没有气馁,仍然多次进行规劝,尽心尽力的期望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壮大帮助自己复仇的吴国。
由此也可见,心狠的伍子胥仍有正直忠心的一面。

伍子胥隐忍的性格和复仇精神
同样的在夫差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写作伍子胥态度倾向是赞赏的,夫差继承王位之前,对父亲的谆谆教育应然承诺。
但是在行为处事和国事决策中,却远远没有念及父亲临死前的叮嘱,终于被忍辱负重的勾践一举灭国,辜负了父亲拼死打下的江山和对自己的期望。

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伍子胥一直没有忘记父亲为什么死去。尽管多国之间的奔波处境十分艰难,依然是为了复仇而准备着。
吴子胥在吴国攻入楚国的时候,即使当时的楚王已经死掉,仍然不遗余力的将楚王从土中挖掘出来进行鞭尸,可见他对楚王的恨有多么的沉重。
这些都可显示出他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对于父亲的仇,并没有忘记,并且始终铭记,以此为激励。
于是伍子胥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为了一个弃小义,而雪大耻的复仇精神的形象。
伍子胥逃亡中的生存每一步,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但是他这样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就是为父报仇。
他性格隐忍,蓄势而发,报了杀父之仇,成就了大业。
特别是司马迁在文章中对吴子胥的评价:

太史公日: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从这段话就能看出,司马迁对伍子胥的隐忍复仇精神赞赏有加,这远远不同于其他版本中伍子胥的形象。

司马迁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伍子胥对于困难的抗争过程,他一面忍受着父亲死去和兄弟被杀的痛苦当中,还要一边提防着楚王的刺杀,磨难的重重叠叠和伍子胥坚持不懈,更能突显他性格上的隐忍。
结语:
按正常来说,在那样忠于君王的时代当中,竟然有臣子敢去刺杀君王,往往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但由司马迁的笔下写出的伍子胥,却让人们对他一雪前耻又对他能隐忍成功复仇的精神大为赞赏,并且加以深切的同情。

这和司马迁的历史观是紧密相连的,从司马迁写李陵事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所站在的历史角度,不仅仅是书写汉朝的胜利者的历史,更是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司马迁正是站在伍子胥的立场上记事,才能将伍子胥这一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不全被政治色彩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