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为何隐忍二十一年?

时间:2024-12-24 09:56:15

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

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郑武公娶了申候的女儿武姜,公元前757年,生下了郑庄公。

但是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把武姜给吓坏了,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认为是他给自己带来了痛苦。

其实在古代难产确实是很吓人的,古代又没有剖腹产,有的时候难产可能就真的命悬一线,很有可能会一尸两命。

三年后,她又生下了次子共叔段,共叔段应该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爱共叔段,认为他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有时候我们也没必要过于苛求古人,觉得他们见识短浅,毕竟古代对世界、科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我们出生在古代,没有接触到这么多知识,也不一定做得就比他们好。

但是郑庄公也没有做错什么,难产不是他能控制的,我相信如果他能控制,他也不愿意自己的母亲受这样的痛苦。

年幼的郑庄公却得不到母亲的疼爱,小孩在小时候是跟母亲最亲的,自己最亲的人却讨厌自己,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委屈。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郑武公有多宠爱郑庄公,因为郑武公时期郑国也是在扩张,应该也没有太多时间陪他,立他为世子八成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而且资质不错。

所以郑庄公的童年恐怕也是比较凄凉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郑庄公恐怕就是后者。

武姜因为偏爱共叔段,于是就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也不同意。

当然不同意了,郑武公可是眼睁睁看着周幽王因为废长立幼亡国的,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况且郑庄公资质还很不错。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郑庄公即位。

第二年,武姜想替共叔讨个封地,想让郑庄公把共叔段分封到制邑,制邑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什么位置,但是我换个名字大家就很清楚了,制邑,也就是后面的虎牢关。


武姜出手第一招便不同凡响。

虎牢关可是天下雄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三国演义》里面的三英战吕布就是在这里。

更重要的是当地东虢国遗民(郑武公灭东虢国)思想上对郑国还存有一定程度的离心倾向,且又远在郑国的边境地区,不易控制,如果让共叔段统治该城,容易收揽人心与郑中央对抗。

武姜和共叔段想要这个地方,什么意思,已经是昭然若揭。

虎牢关地形图

郑庄公是什么人,那可是春秋小霸,这么点伎俩怎么可能会看不穿,当然不会同意。

虽然他现在才14岁,但是已经有了敏锐的政治眼光。

但是明面上当然不会这么说。

郑庄公回道:“制邑这个地方非常险要,之前虢叔就死在那了,还是封在其他地方吧。”

于是武姜便请求让把京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同意了。


这块要注意,京邑可不是都城,只是一个城的名字。

这个时候,郑国大夫祭仲说话了,这个祭仲活得长,把郑庄公都活过去了,郑庄公死了之后还搞了一系列事情,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这里来的,当然最开始不是你们想的那个意思,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祭仲说:“分封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长度不符合规定啊,怕是要对你不利。”

郑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那我能怎么办啊?”

祭仲回道:“姜氏怎么可能会有满足的时候。你应该早做打算,赶紧斩草除根,把祸患扼杀在摇篮里。”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看着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就是打这里来的。

后来,共叔段想用切香肠战术试探一下共叔段的反应。

于是就让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郑庄公,服从自己。

这个时候公子吕看不下去了。

公子吕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你要是想把郑国交给共叔段,我就去他那边上班了;你要是不想,就赶紧收拾他。不要让大臣和百姓对你的行为感到疑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

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自取其祸的!”

共叔段看到这个反应,估计是觉得自己的哥哥很懦弱,可以随意欺负。就把两个边邑改成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到廪延。


他可不知道,自己在那位哥哥眼里,才是什么秘密也没有。

在郑庄公那里,共叔段甚至没有做对手的资格。

这个时候,公子吕又说了:“赶紧干吧,他现在地盘打了,老百姓也多了,再不打,他把那里就统治稳固了。”

郑庄公还在等,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他也会垮台的。”

郑庄公在等,等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要到了。

共叔段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但是有人也知道了,那就是郑庄公,不得不说,郑庄公这个间谍工作做得好。共叔段还没动,偷袭的日期才确定,郑庄公就发现了。

所以在郑庄公眼里,共叔段真是纯真的和婴儿一样。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公子吕发车二百乘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郑庄公又追到鄢城。后来,共叔段逃到了共地。



从公元前743封共叔段于京,年到公元前722年平共叔段之乱,郑庄公等了整整二十一年,最终还是等来了背叛。

其实在最开始他就可以将这个弟弟的祸患扼杀在摇篮里,刚开始即位的时候,他想收拾共叔段,应该是易如反掌,因为他是君主,刚开始共叔段连封地都没有,但是他没什么要等这二十一年,才处理这个弟弟呢?

第一,如果在刚开始就处理弟弟,那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为了权利郑庄公残害亲兄弟。

而且主要是师出无名,因为此时共叔段并没有谋反的任何行动。在古代,师出有名是很重要的,正所谓有道伐无道,解民于倒悬,天地经义。

这里庄公展现了高明的政治手腕,等到共叔段自己反叛,郑庄公则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有利于团结己方力量。在大义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第二,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应该有一定的势力,郑庄公刚即位时才13岁,主少国疑,外戚登场。

另外武姜是申侯的女儿,有申国支持。在身边应该围绕着一个势力团体。平定共叔段叛乱后,也趁机清除掉了武姜的势力。

下一章黄泉见母里面,说“不到黄泉不想见”,就是一个信号,把武姜都放逐再也不见,更别说这个势力里的别人了。肯定都要严肃处理了。

第三,这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我的个人想法。我想郑庄公也有那么一丝想法,希望能够通过忍让,让母亲和兄弟回头。

他从小没有感受过爱,想必也是很期待母子其乐融融,兄弟齐心的。

但是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他当然不会任由这个想法去占据自己的内心,哪怕是有这个想法,也会做好两手准备。

讨伐共叔段的计划,怕是早已定下,只要你反叛,就不要怪我不念手足之情。


那么为什么共叔段明明还算有实力,甚至接近郑国的半壁江山,为何却被一击即溃。

第一,师出无名,没有占据大义名分,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关于师出有名的重要性,我们刚才已经讲过。

第二,庄公示敌以弱,引起共叔段的轻视。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第三,庄公善于用间谍。共叔段连谋反的日期都被郑庄公知道,可能共叔段的身边已经有很多郑庄公的人了。那么共叔段的军队数量,兵力布置、粮草情况,庄公定然也是了如指掌的。

第四,京邑人民的反叛,使得共叔失去了根据地。这个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共叔段所占据的地方,京邑是郑氏宗族东迁后借居之地,人民均为郑民,向心力较强,共叔段要组织他们与郑氏大宗的中央政权对抗,不太容易,便于将来进行武装镇压。

其实,郑庄公在钓鱼,共叔段又何尝不是?他也在利用郑庄公这种心理在扩充地盘,只不过郑庄公技高一筹罢了。不过郑庄公能够隐忍,说明共叔段的实力一直在他掌控之中,毕竟共叔段的旁边怕是有不少郑庄公的间谍。更何况共叔段都是在武姜的庇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受太大挫折,导致政治经验不足。若是换一个昏庸之主,那么胜负还尚未可知。

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郑庄公

这个故事后来被孔夫子浓缩成《春秋》里的一句话:“郑伯克段于鄢。”

后世在对这件事上的看法,都觉得郑庄公是阴险狡诈、姑息养奸。

左丘明老爷子在《左传》里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而称“段”;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称庄公有杀弟的意图,不说出奔,是责备庄公的意思。

但是郑庄公还有其他选择吗?

首先是母亲和弟弟有夺位的意图,后来才有他的引蛇出洞。

弟弟封地城墙违规,霸占西北两边邑,侵占领土,都是自己做的,怪不了别人。

母亲和弟弟联合想要夺位,你怎么劝?反倒会让他们提升警惕,打草惊蛇。

况且母亲因为难产不喜欢自己,而宠爱弟弟。这是他能改变的吗?

若是能够母慈子孝,兄弟情深,谁愿意骨肉相残?

能忍二十一年,已是仁至义尽,若是弟弟能在京地安分守己,教化封地的人民,修于德政,郑庄公没事也不会动他。

孔夫子自己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共叔段最终自食恶果,只能说是咎由自取,既然选择了发起这场夺位之战,那就要承担夺位失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