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复仇之火,英雄之路的坎坷与辉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伍子胥:复仇之火,改变命运,英雄之路的坎坷与辉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次要讲一个千古闻名的复仇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伍子胥。他出生在楚国一个世代忠良的家族里,祖父伍举、父亲伍奢都是楚国著名的大臣。伍子胥这么一位出身高贵的世家公子想向谁复仇呢?他的复仇目标竟然是自己的国家——楚国!
伍子胥为了报仇,几乎以一人之力毁掉了楚国。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在传统价值观里,伍子胥这么干不是背叛祖国、大逆不道吗?但是司马迁笔下的伍子胥却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悲剧英雄,他的复仇故事甚至被改编成戏曲,代代传颂。
为什么司马迁会赞扬这个看似叛国的人呢?我们今天就先看看《史记》里伍子胥的传奇故事吧,看完故事我再给你讲讲这其中的深意。
司马迁说:“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一个“烈”字,概括了伍子胥的所做作为,真可谓是春秋第一烈丈夫。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是恶人呢?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大丈夫,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忍辱负重,一路尝尽了艰难困苦,到了吴国之后沿街乞讨,支持他活下去的唯一意志就是复仇。复仇就像是一种执念,更像是毒药,时间越长,反而越浓烈,并没有因为楚平王的死而消失。最后因为个人私仇,伍子胥灭了楚国,为他的私仇付出代价的是楚国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的生命。吴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胡作非为,烧杀抢劫,楚国也曾有过楚庄王时期的称霸,楚国也是伍子胥的家乡,何至于此。人性的扭曲,个人的恩怨,在春秋乱世中表现得尤为悲烈。
但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我们也惨遭伍子胥那样的悲剧,或许我们能做得还不如他。


伍子胥复仇的原因
咱们的故事要从奸臣争宠讲起。世代忠良的伍家被一个奸臣害的家破人亡。这个奸臣叫费无忌。他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两人是同事,楚平王任命他们俩当太子熊建的老师,伍奢是太傅,费无忌是少傅。
可是太子一点也不喜欢费无忌,费无忌担心将来太子登基,自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就盘算出了一条奸计,想方设法地离间太子与他爸楚平王的关系。
楚平王张罗着给太子娶媳妇就派费无忌去秦国下聘礼。迎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费无忌骑快马抢先回来报告楚平王:秦国的公主貌若天仙,世上罕有,小的觉着,不如大王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再给太子另找一房媳妇吧。
这个馊主意荒唐透顶,这可是让楚平王娶自己的儿媳妇啊。可是楚平王一见着这个新媳妇,真人比费无忌说得还漂亮,居然就真没羞没臊地笑纳了。从此他对费无忌也是另眼相看,宠信有加。
费无忌又趁势捏造证据,说太子因为平王娶了自己的媳妇怀恨在心,正秘密联络各方诸侯,准备造反。楚平王大怒,派人去杀太子,还把太傅伍奢也当成太子一党给抓了起来。
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也就是伍子胥,都是杰出的人才。费无忌一心要斩草除根,骗伍奢说:你把两个儿子从封地叫回来,就放你们全家一条生路。

伍奢说:老大伍尚是个仁孝之人,肯定会为我回来;老二伍员一副硬心肠,他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肯定不会听我的话。果然,兄弟俩收到父亲的信,伍子胥立刻识破了费无忌的阴谋,劝哥哥不要回去。
伍尚说:我明白回去就是一死,可是我不去的话,也没有本事为父亲报仇,反而会落下一个不孝的骂名。报仇雪恨就交给你了,你赶紧逃走吧,兄弟俩从此生离死别。
伍尚回去之后,与父亲伍奢一起被杀,伍子胥只身脱逃,去投奔已经流亡到宋国去的太子熊建。伍奢听说儿子伍子胥逃走的消息感叹道:将来楚国的君臣都要倒霉了。
从此伍子胥就跟着太子建过上了动荡的流亡生活。很不幸,太子建卷入了晋国针对郑国的阴谋,最后被郑国处死了,只留下了一个儿子。郑国还要斩草除根,伍子胥只好带着这个孩子隐姓埋名、四处逃亡。茫茫大地,哪里才能为他们提供庇护呢?
这时候,南方的吴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跟楚国发生摩擦。伍子胥就决定去投奔吴国。可是千里迢迢从中原腹地去往东南的吴国,既要躲过郑国的追捕、楚国的通缉,还要渡过波涛汹涌的长江,谈何容易。

伍子胥的逃亡之旅充满了惊险。伍子胥带着小主公两个人徒步翻山,来到了楚国边境一个叫昭关的地方,想绕过关口,却还是被人发现了。伍子胥拼着命逃到长江边,后有追兵,前无进路,命垂一线。还好江上有一个渔夫看见岸边的伍子胥背着孩子走投无路,赶紧靠岸,接他们上船,伍子胥这才逃出生天。
伍子胥解下身上价值百两黄金的宝剑送给渔夫。渔夫估计从这名贵的宝剑猜出了伍子胥的身份,他哈哈大笑说:楚国捉拿伍子胥,悬赏五万石粮食和大夫的官位,我都不要,还贪图一把宝剑吗?多亏了这位讲义气的渔夫,伍子胥才摆脱了楚国的追兵。
可是,眼看前头就是吴国的都城了,伍子胥却在路上病倒了。在奄奄一息之间,全靠报仇血恨的念头支撑着他,身上的盘缠都花完了,他就乞讨要饭,这才终于来到了吴国的都城,遇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吴国的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当时,吴国和楚国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吴楚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伍子胥通过公子光得到接近吴王僚的机会,他劝说吴王僚趁着这场战事,一举攻破楚国,但是没想到,却被公子光阻拦了。伍子胥明白自己如果想借吴国之力攻打楚国,自己必须得到吴国的绝对信任,不可急于一时。他看出公子光有野心,想谋杀吴王僚,自立为王。

如果自己能够帮助公子光上位,这不就是一个好机会吗?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举荐了自己在讨饭时认识的壮士专诸,设计在宴会上让专诸用鱼肠宝剑舍身刺死了吴王僚,为公子光登上吴王宝座扫清了障碍。公子光即位成为吴王阖闾,伍子胥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成为了吴国的重臣。
可是就当伍子胥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害死他一家的楚平王却在这一年病死了,继位的就是楚平王跟秦国公主生的儿子楚昭王。而奸臣费无忌因为一向不得人心,在昭王登基后也被处死了。两个仇人都死了,那这仇还报不报呢?
还得报!不然怎么出胸中的一口恶气呢?
伍子胥又向阖闾推荐了孙武做吴国将军,这个孙武就是写《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武圣孙子。在孙武的精心谋划下,吴王阖闾联合了几路诸侯共同讨伐楚国。吴军连打了五次大胜仗,直捣黄龙,杀进了楚国的首都郢都。
伍子胥的前半生,就为了报仇雪恨这么一件事。虽然打败楚国不全是伍子胥的功劳,但如果没有他辅佐阖闾登上王位,也就不会有这一场战争。说这是伍子胥的复仇之战,一点不为过。曾经让各个诸侯国心惊胆战的楚国,就因为伍子胥这个人而一败涂地。

伍子胥足足等待了十七年,终于借助吴国的兵力,攻破了楚国。他现在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杀掉楚昭王,父债子偿。可是楚昭王躲进了深山老林,伍子胥怎么都找不到,他的一腔复仇怒火无处发泄,于是下令扒开楚平王的坟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拖了出来狠狠抽打了三百鞭。
当初伍子胥不遵父命逃走;十七年后又把老主子的尸体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这种行为,要按照传统伦理,就叫做“无父无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可司马迁是怎么看待伍子胥这个人的呢?司马迁说,如果当初伍子胥跟着父亲哥哥一起死的话,这跟被人碾死的蝼蚁又有什么区别呢?舍弃父子感情的小义,终于报了家破人亡的大仇,名垂后世,这是多么悲壮的事啊!
你有没有觉出司马迁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为了报杀父之仇,而毁灭了自己的生身祖国,这不是因私废公么,这样做真的可以算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吗?

伍子胥复仇,烈丈夫所为
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是正面评价,说他忍辱负重,智勇双全,为了复仇实现人生抱负。就像司马迁评价的那样,春秋第一烈丈夫。
可对伍子胥的负面评价也不少,比如:
“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如果国家有负于你,该不该为了自己的私仇毁灭国家?这应该是一个难题。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人们没有国家概念,魏国人张仪、范雎也不是一样为秦国效力攻打魏国吗?在那个时代,人们都是为了个人的私欲,不论是名利,权势,还是实现自身的抱负,有了名,就能流传千古,乱世出英雄,这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
后世的许多人也是因为国家或者君王先负于他,他们背叛国家,投降敌国,引来敌国攻打自己的母国。他们超越了国家的概念,有的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的则纯粹是为了报复国家,人性的扭曲。
伍子胥忠于楚国吗?肯定不,他的父亲才是忠于楚国,宁愿选择一家灭门,都不愿意伍子胥毁灭楚国。伍子胥忠于吴国吗?也不见得,他也是利用吴国为自己的复仇,在吴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来吴王夫差杀他的时候,他说他要亲眼看到吴国的灭亡。楚国、吴国他都不忠。

但伍子胥忠于自己,浩浩荡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为了复仇,他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因为复仇,他成全了自己的后世名声。这样的人,就像司马迁称赞的那样,烈丈夫。

要理解这个事啊,首先咱们不能用现在的国家民族的概念去套古人,在春秋时代, 一个贵族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重新扎根是常有的事儿,孔子的先祖就是从宋国逃亡到鲁国去的,从此就以鲁人自居;臣子贵族跟君主一旦恩断义绝,就没有效忠到死的义务了。
除此之外,司马迁会正面评价伍子胥,也是他自己人生抱负的体现。
伍子胥并不是因为怕死才不管亲人的死活,他是在衡量这样的死亡究竟有没有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在给朋友解释为什么自己会忍辱偷生接受宫刑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对司马迁而言,虽然痛快一死在名声上好过宫刑受辱,但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了,跟蝼蚁又有什么两样呢?完成《史记》,让父亲司马谈和自己能以“太史公”的名号名垂青史,司马迁也是用文字完成了他个人的复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