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战败被俘之后,吴王夫差为何不直接杀了他,彻底免除后患?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复仇。
吴王夫差或许也并不是没有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但既然这样如此,将他俘虏之时,夫差何没有选择斩草除根,反而留下了这个潜在的威胁?
是政治的考量,还是人性的弱点?
恩怨根源
吴国和越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时期,而在漫长的春秋年代里,它们过着与中原核心地区隔绝的生活。
直到春秋中期,随着晋楚两国在中原的角逐升级,局面发生了巨变。
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开始大力扶持位于东南方的吴国。在晋国的资助和技术支持下,吴国迅速壮大起来。而楚国见状,也开始资助越国,让其成为吴国后方的钳制力量。
就这样,原本安宁祥和的东南场景,被卷入了晋楚争霸的旋涡中心。
吴越两国由盟友变成了对手,矛盾也开始激化。吴王阖闾时期,两国爆发了一场战争,夺取太湖平原的主导权。
最终吴国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被迫投降,成为阖闾的奴隶。阖闾为报杀父之仇,羞辱了勾践,但也留下了祸根。
继任的夫差王亦对越怀有敌意,为了彻底消灭这股不安因素,他暗中修整国力,蓄势待发。
就在国内基业稳固之时,晋楚两大阵营暂时陷入胶着,夫差觉得机会来临,遂发兵再度深入越境…
而夫差发兵之际,形势似已对吴国有利,他能否一举铲除勾践,斩断越国这根祸草?
夫差为何没杀勾践?
阖闾受重伤去世后,夫差继位成为吴王。他怀着报复勾践杀父之仇的决心,暗中修整国力,蓄势待发。
当他认为时机成熟之时,晋楚两大阵营也暂时陷入胶着,他遂发兵再度深入越境。
这一次,因为勾践略有大意,再加上吴军实力远胜往昔,最终越军大败,被围困在会稽山。
面临全军覆没和国家彻底亡国的危机,勾践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奋战到底或向吴国低头?
在贤臣文种等人的劝说下,勾践最终选择投降。他亲自率领余部前往吴都,在夫差面前叩头认罪,甚至自愿成为奴隶,只为求存一线生机。
但即便如此屈辱,夫差也没有杀害勾践。在表面上,这确实很难理解。但事实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道德体系,都不允许胜利者如此做。
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在各种改朝换代的战争中,统治阶级很少会杀害被俘虏的国君。即使夏商交替,前朝的君王也只是被流放。
如果夫差杀了勾践,必然会引发越国民众的强烈反抗,从而极大增加未来统治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夫差需要借助勾践的身份和影响力,来安抚和收拢越国的贵族官僚和普通百姓。
只有赢得他们的拥护和归顺,吴国在东南地区的统治才能真正稳固。所以宽恕勾践,也是出于现实的权衡考量。
夫差的决定却引发了决策层内部的分歧。伍子胥是主张直接铲除勾践的一方,他认为,只有将祸根彻底祛除,吴国才能绝后患。
而身为文武全才的伍子胥,往日的英勇事迹使他的声望极高。
但文种却力主宽恕勾践。作为从楚国逃来的贤士,他深谙东南边疆地区的民风民情。他向夫差陈说,如果对越国百姓杀戮过猛,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拼死反抗。
届时,吴国虽占尽上风,却也难以完全管控那片土地。
文种为了说服夫差采纳自己的建议,还暗中贿赂了另一位重臣伯嚭。伯嚭虽有武力,但贪恋美色财富,因此很快就被收买,力主与文种的计策。
最终夫差采纳了这一建议。除了权衡现实利弊之外,也有一层考量是,宽恕勾践可以在诸侯环伺的中原地区博得名声。毕竟当时虽然吴国强盛,但要撼动晋楚的地位并不容易。
无奈之举
那么夫差的这种决断是否过于冒进?
显然不是。吴越两国的实力其实有着天渊之别,单凭武力很难彻底摧毁越国。所以伍胥的建议难以付诸实施,相比之下,伯嚭的方案更为可行。
虽然夫差一度想要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勾践和越国,但出于现实权衡,他最终选择了宽恕。
这不仅符合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更有利于吴国在东南地区的统治根基,并为未来向中原发展创造了条件。
伍子胥虽是武勇之人,但他的主张未获采纳。反而是伯嚭通过贿赂等手段,令自己的建议占了上风。这其中也折射出吴越两国实力的悬殊差距。
仅凭武力,要想彻底摧毁越国根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纵观整个事件的演变,似乎夫差的处理方式并无大错。宽严并济、度势而为,不仅巩固了吴国在东南的统治地位,更为将来向中原发展扫清了障碍。
而勾践被迫屈身做奴,也留下了未来复仇的伏笔。一念之差,两代国君的命运就随之改变。伴随着勾践虽败犹荟众的暗中渗透和蓄力,吴国虽一时强盛,但也埋下了隐患。
卧薪尝胆,终反扑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夫差趁胜追击,全力扫荡东南地区,消除异己。正当他认为已将权力延绵至塞外之时,一股迅猛的反扑力量却在酝酿之中。
勾践作为被俘的奴隶,日夜在炭火边卧薪尝胆,矢志不渎。他暗中结交文武贤士,布局渗透吴国上层,隐忍等待时机的到来。
同时,他的心腹大臣范蠡、文种等人在吴都周边大量购置粮草,召集散落的越兵。一切机会都准备就绪,只待火种被点燃。
机缘恰逢夫差远征中原,援助晋国抗衡楚国,甚至差点被围困。正是此时,勾践得知军情,挺身而出,发号施令,指挥手下军队发动偷袭,攻陷吴都。
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越军如探囊取物,一举夺取了吴国核心地带。
夫差虽归师剿匪,却已力有未逮。渐渐地,权力对调,越国屡建奇功,夺回了被夺去的土地。一场旷世之战,竟随着一念之差,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逆转。
此后,夫差最终被勾践流放,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卒于他乡。而勾践不仅复国且一统东南,为未来的巅峰之战积蓄力量。
两位国君注定被载入史册,成为华夏传统英雄主义、宿怨报复说的经典写照。但从这段历史往事中,我们也看到了处理利弊得当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
机会终将来临,但如何把握和珍惜,才是英雄与昆仑的分野。一念之差,可以改变乾坤,决定英雄流落。
待字闺中,后人难料当年抉择,惟有知晓关键一着的分量。人生漫漫,莫待华年蹉跎,及时行乐纵酒狂歌未尝不可,但也要睁大眼睛,把握分寸,看清当下,聆听过往,勿使明镜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