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意为:晋文公赏跟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从不谈论奖赏之事,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与他。介子推是晋献公二儿子晋文公姬重耳的门客,在重耳年轻时就跟随他,一直到重耳登上君位,期间哪怕是重耳面临风腥血雨、筚路蓝缕,他也是不离不弃,可谓对重耳是忠诚一生。也可以说介
如果你看过《无间道》的第一部,那么你一定对这个画面印象深刻。看到陈永仁被反派卧底一枪毙命,,想必观众一定会对这种结局感到唏嘘。可对于电影中陈永仁这个角色来说,牺牲固然是一场悲剧,但同时也是一种善终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答案就藏在刘建明的结局之中。剧情+分析将时间回拨到陈永仁和刘建明当卧底之前,彼时的刘建
背景介绍:晋文公重耳的19年流浪生涯中,有一位很特别的跟随者叫介子推,传说他在晋文公重耳最困难想吃肉的时候,忍痛割下自己大腿的肉来给重耳吃,可是当重耳回到晋国上位以后,因为忙于政事竟然忘记了封赏这位介子推,介子推自己也没有主动去要求封赏,反而和自己的老妈就此人间消失。故事经过:关于介子推的故事,除了
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君主,人们叫他晋献公,他很宠爱他的妃子骊姬,便想传位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当国君。奚齐在兄弟里排行最小,是轮不到王位的,况且在骊姬还没进宫以前,长子申生早已立为世子了。于是他们设计把申生害死。次子重耳,也怕受害,就偷偷地离开晋国,流亡到国外去。重耳在国外,过着流浪的生活。
清明节清明节上坟祭祖,插柳是我们的传统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哪传下来的呀?今天我来说一说。请友友们原谅我只是一个六零后的农民,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彩,不会用漂亮的词语来表述,只能用通俗的语言来把它说出来,有时还说不清,请友友们见谅。缅怀先烈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未当王之前为了逃避战乱而流亡野外。又
精神贯通古今长存天地就是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祭祀崇拜的对象,主要分成三部分,我们简单说,第一就是天神,像日、月、风、雨、雷、电都是我们祭祀的对象;还有地祇,就是地神,如河流、大山,一些名山大川都是古人崇拜的偶像。除了天和地,中间就是人。有一些人他们有非常高
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拯救自己即将饿死的主人,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奉君食用,成为忠君的典范;追随主人功成名就后因看不惯官场上的阿谀奉承便不食君禄,隐居山林,至死不出山,堪为品德至洁的天花板,他---就是介子推。 在晋公子重耳流亡一开始,介子推就追随左右,忠心耿耿。由于是流亡,很多时候都是饥一顿饱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也作介之推、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介子推介子推的生平事迹主要有:1、随重耳出亡:
介子推,又名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晋文公为报恩逼他出来做官,放火烧山,最后介子推被烧死在柳树下,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这一天不开火,只吃生冷的东西,来纪
清明时节,听有人聊起介之推,又说起这个逻辑上说不太通顺的故事。小时候读到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时就很不理解,介之推是追随晋文公多年的老臣,晋文公本就觉得对他很有亏欠而请他出山,怎么可能采用防火烧山这么馊的主意呢?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这样做大概率会致介之推于死地,大火一烧起来,就算介之推想下山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