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网图管仲又称为管夷吾,据说是周穆王的后裔,不过到他这一辈早已家道中落,年轻时的管仲家中甚为贫寒,只得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分红的时候一定要多拿一份,伙计们都愤愤不平,鲍叔牙却不以为意,他觉得管仲家境不好,因此多拿些钱也无可厚非;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又一同参加了齐国同卫国的战争,鲍叔牙是一员猛将,立
管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到治理齐国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的丞相。功高当世,影响深远,世人称其为 “第一相”、“第 一流人物”、“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对齐国影响深远。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对》里说:“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里提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知道给与是为了获取,这是智慧的法宝啊!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管仲也是周王室的后人,据说是周穆王一支的,出生于当时的颖上(今属安徽),年轻时和鲍叔牙是好友,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才能。管仲年轻时家徒四壁,常常找鲍叔牙周济,鲍叔牙家境富裕,
关于春秋五霸,古代有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源于《史记索隐》,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其中宋襄公及其代表的宋国,无疑是实力最弱的一个霸主。问题在于,实力如此之弱的宋国,疆域、人口、国力等都远不如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燕国,甚至连鲁国都不如,那么宋襄公为何生出争霸之心,又凭什么争夺下霸
从前知道管仲,是从管鲍之交开始的。关注“杨博读史”的朋友们一定看过之前发表的《为什么山东叫齐鲁大地,而不是鲁齐大地?》一文中,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已经介绍了。最终,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共同创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过,管仲有管仲的毛病。他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贪。一是
管仲纪念馆(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一个落魄盐贩的逆袭“管仲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职场生涯很不如意。他到海滨贩盐经商,经常背着货物四处游走,非常辛苦,可是依然没有摆脱潦倒、拮据的困境。他参过军,多次上战场,也表现一般。他多次入仕,每次都被‘炒鱿鱼’。”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子学刊
当时天下尚未实现大一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争权夺利,或是结盟,或是发动战争,最终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便会迎来举国倾覆的命运。其中,齐桓公便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齐桓公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堪称一代霸主,其统治下的齐
孔子曾对春秋时齐国的一代贤相管仲有过这样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怕是会被蛮夷征服而变成被发左衽的装扮了。管仲因此在后世被誉为“华夏文明保护者”。西周王朝灭亡于犬戎之手,到了春秋时代华夏周边已是夷狄环绕:西有犬戎、茅津、大荔、义渠、绵诸;南有荆楚、卢
前言说起管仲,很多朋友可能听到的都是一些负面形象,比如和好朋友一起做生意,自己不出力却要拿大头;比如打仗的时候贪生怕死率先逃跑等等。可历史上的管仲,真的如此不堪吗?千古第一相,萧何、诸葛所不及恰恰相反,管仲虽然做了很多不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事,但瑕不掩瑜,这些一点都不能掩盖他天才般卓绝的才能。甚至在
说起像神仙打架般的春秋战国史,大家马上就会想到那些驰骋疆场的大将、势不可挡的军队和运筹帷幄的谋士,而如果一个国家能有一个有大才的谋士助阵,无异于如虎添翼,要说谁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才能最强的谋士,那一定是“华夏第一相”管仲,他曾经只用一件衣服,便灭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华夏第一相管仲那管仲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