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为什么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孔子曾对春秋时齐国的一代贤相管仲有过这样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怕是会被蛮夷征服而变成被发左衽的装扮了。管仲因此在后世被誉为“华夏文明保护者”。西周王朝灭亡于犬戎之手,到了春秋时代华夏周边已是夷狄环绕:西有犬戎、茅津、大荔、义渠、绵诸;南有荆楚、卢戎、群蛮、百濮;北有白狄、赤狄、长狄;东有徐、莱、淮夷、群舒......
《公羊传-僖公四年》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诸侯遏制了南蛮、北狄的交相入侵。管仲先是成功使齐国国库和百姓都富裕起来、社会环境安定下来。在稳定内部以后管仲就开始辅佐齐桓公对外运用军事、外交等手段实现尊王攘夷的大目标。管仲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管仲的整体构思中军事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国君必须始终牢牢握紧枪杆子。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重视军队建设;二是政治应该指挥军事而不是反过来。管仲规定国内五家为一轨,十个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分别设立官员进行统治。每五个乡可以招募的士兵足额有一万人。当时齐国一共划了十五个乡,也就有了三万常备军队。在当时的人口条件下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三军”由齐桓公直接统治,辅助齐桓公登基的高氏与国氏协助统领。
这样国家的军事指挥权就牢牢地抓在了齐桓公手里。管仲认为强兵是与富国紧密联系的:国家不富裕,强兵就没有基础;富裕起来后不强兵财富就没保障。管仲自觉地使治国与治军互为联系从而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管仲提出了“八无敌”的总体战争观:“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
管仲的全维战争观跳出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把战争同政治、经济等因素联系起来。这体现出整体战和超限战的思想从而赋予战争以新的内涵。西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由德国将军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的概念。其核心观念主要是以下几条: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
在总体战思维观念下战争不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比拼。除了两军对垒的正面战场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都是可以为战争服务的。在西方人明确提出总体战概念的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管仲早就意识到这点了。管仲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货币战争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意图的人。齐桓公曾经想教训楚国。这时管仲说:“大王您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
当时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齐桓公就派人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楚王听说后开心地说:“鹿,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赶快让老百姓都去捕捉活鹿!”楚国上上下下男女老少都行动了。这时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楚国也因此耽误了农时,而这时管仲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导致楚国米价疯涨。
一时间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元气大伤的楚国在三年后向齐国屈服。管仲发动的另一场货币战争是‘衡山之谋’:衡山国盛产的兵器天下无双。管仲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因此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一年后齐国派人购运粮食。当时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的其它国家百姓都运粮卖给齐国。到了夏收前一天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这时齐国又忽然对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得精光的衡山国只得奉国降齐。管仲是一位精通数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的大师。他深刻认识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正处于一个“突变”的时代。战争问题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首先是一个军事决策和战略管理问题。管仲把经济管理学的方法用于军事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管仲以提高军事管理效益为目标把齐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按职业分别聚居。十五个士农之乡由桓公、上卿高、国子各率五乡各成一军。平时务农习武,战时成军参战。六个商工之乡不服兵役,而专事制造、运输等后勤工作。财政由中央统一调配以保证军费的直接供给。在管仲看来战争始终是在万不得已时的最后选择,相比之下他更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纠纷。
管仲的外交主张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发兵救燕。公元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还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国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管仲的外交战略使齐桓公的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管仲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伐山戎、救助卫邢是保卫同族,是率有道伐无道,属于师出有名。管仲先于其他各国的国君宰相们看出了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残存的利用价值——那就是作为中原华夏各诸侯国的精神盟主维系华夏诸国的团结的精神纽带。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异族就获得了大义名分。公元前656年管仲让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
楚人的先祖是黄帝之孙颛顼,而且楚国是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按说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华夏诸侯国,但长期不服王化且与蛮夷杂居,因此中原诸侯视其为南蛮。齐国以楚国不向周天子朝贡为由进行声讨问罪获得了中原诸侯的支持。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然后兵锋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什么?”齐桓公身旁的管仲听了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周王曾命令我们齐国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楚国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已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也和你们有关。我们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屈完回答道:“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
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有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来安抚天下诸侯,那么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齐桓公为形势所迫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其实在征讨楚国的行动中管仲和齐桓公不过是在楚国使臣屈完面前合谋自导自演了一出戏。齐桓公唱白脸以兵力相威胁;管仲唱红脸主张谈判解决问题。实际上齐、楚两国实力相差并不悬殊,因此双方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既如此只要楚国服软则齐国大可不必强行动手。管仲敏锐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绝不打无把握之战,但又让齐桓公唱白脸施压于楚国。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逼得楚国缔结利于齐国的盟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献计让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公元前654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是为周襄王。
这是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周礼的支柱,同时也是为了扩大齐国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件事打造了以齐国为霸主、周天子为精神领域的全新的上下尊卑有序的秩序。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所以不必下拜受赐。
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齐桓公说罢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在这里齐桓公又好好秀了一把。这等于免费为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告诉世人齐国是尊王的。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这次盟会使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此后齐桓公每当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都会过问和制止。齐桓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因此获得了周王的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就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最终只接受了下卿礼仪的待遇。由此可见齐桓公和管仲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尊王攘夷的外交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