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选自《左传》,记录了晋献公向虞国行贿,以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就是源于此历史事件。经过我们聪明的老祖宗们总结提炼,此次事件中运用的计谋与战略也成功地被选进了《三十六计》当中,不可谓不经典。可以说,此事件是我们了解历史,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第一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一、齐桓公的国君之路齐桓公在没登顶君王前又叫公子小白,姜姓、名小白。那为什么不叫姜小白呢?因为在春秋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女子则是称姓不称氏,所以叫公子小白。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公子诸儿,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当齐僖公去世后,王位就有嫡长子公子诸儿继位(齐襄公
郑庄公姬姓,名寤生(前757年一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他代表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期间的一个诸侯,也代表了春秋战国诸侯行为模式的一个典范,此人雄才大略富有野心,然而此篇是要介绍关於他的一场战争『共叔段之乱』。郑武公十年(前761年),申侯之女被迎娶成为武公夫人,因申国为姜姓诸侯国,所以武公
一、祭仲其人鲁桓公十一年,祭仲之名第一次登上《春秋》记载。“九月,宋人执郑祭仲”。与此同时,也记载了郑国国君更迭的两次重大事件,即“突归于郑”和“郑忽出奔卫”。以上记载说明,祭仲作为郑国卿士,被宋庄公扣留,在宋国威胁下,由祭仲安排,将郑国太子忽从郑国国君大位上赶走,并代之以人在宋国并被宋国看好的公子
上回说道,郑伯胜周桓王后,回到国中犒赏诸将。唯有祝聃没有得到庄王封赏,祝聃心中愤愤不平,乃至后背生疮而死。庄公怜其心,命厚葬之。史记载周桓王十九年夏,庄公患病,召祭足到床前商议后事,想立二儿子子突嗣位,乃征询祭足的议见。祭足对庄公说道:“世子忽,久居储位,且屡见大功,国人信服。若主公执意废长立幼,臣
郑庄公被誉为春秋小霸,但因为他对于弟弟共叔段的镇压和对周天子的对抗,使得他的名声饱受争议。毛主席就说过郑庄公很厉害,很懂得斗争策略。我深以为然,只不过,个人再厉害也要受时势的局限,郑庄公就是个例子。郑国国君一直都是周王室的卿大夫,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郑庄公在位时,周天子就提拔了虢国的君主虢公为另一个
古人攻城荣海生大家都知道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三人因贪功而殒命。在更早的春秋时期,也有因争功而双双身亡的故事。郑庄公时,国力强盛,因为护卫周天子有功,成为周朝的上卿。郑庄公还常常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号令其他诸侯。郑庄公的强势,自然离不开军事的支撑。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颍考叔,一个叫公孙子都。颍考叔是帮助
郑庄公《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春秋时,郑武公娶武姜为妻,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因庄公是倒着生出的,所以取名“寤生”。武姜厌恶庄公,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就屡次向武公提出请求,但武公就是不许。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在武姜的请求下,庄公给了共叔段很好的封地。共叔段有异心,想把郑庄公打败,自己做国
春秋时,伴随着一个个霸主的,一定是一个个重臣,有时也称为权臣,可见其地位。今天介绍的这位,可以称得上春秋中较早的重臣——祭仲。他的名字,有意思,祭字音为zhài第四声,仲,那肯定大家知道的,就是排行老二。下面我梳理一下这个哥们的过人之处。时间要足够长在战乱的年代,想牛,至少你要有命活着,要不然也只是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圣洁、最无私的爱。母爱呵护子女给家庭带来温馨。不过,太过溺爱孩子的母爱,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危害,甚至造成毁灭。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因太过溺爱孩子反而变成害孩子的母亲,今天,给大家聊一聊:春秋时期的一位母亲——武姜。武姜,姓姜,申国国君之女。公元前761年,嫁给郑武公为妻,因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