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子姓,名兹父,春秋时宋国的国君,公元前六五〇年至前六三七年在位。有人把他也列在“春秋五霸”之中。兹父被宋桓公立为太子后,很感不安,几次向父亲请求:“我哥哥目夷是长子,而且为人仁厚,请您立他为太子吧。”但目夷也坚决地推辞说: “兹父能把君位让人,还有比这更仁厚的吗?我不如他,应该让他当太子:”
宋国自周朝起就享有十分尊崇的地位。宋国建立在商超旧都之上,而宋国的开国君主也正是商纣王的哥哥。所以宋国以其特殊的地位被尊为“三恪”之一。宋国不仅土地肥沃,而且人民非常善于经商。因此宋国虽是小国,但人民十分的富足,甚至一些大国都无法相比。但很可惜宋国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尤其是宋襄公,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
泓水之战,仁义的宋襄公成为了笑柄,不择手段的楚成王成为枭雄。加上后世的添油加醋,宋襄公被后人嘲笑千年。宋楚之战中,双方摆开阵势的时候,宋军联盟从地利上占据了优势,站在泓水对岸,楚军要北进只能渡河。知道点兵法常识的人都知道,半渡之时发动进攻,是最佳的时机,就算再不济,守住河,楚军也很难攻过来的。楚成
宋襄公:秉传统余韵,树仁义大纛在文革我接受的那点零星的历史知识中,宋襄公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毛主席对他有个很著名的评价,叫做“蠢猪式的仁义”,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位不切合实际、迂腐昏聩、蠢笨到极致的代名词。不仅仅是宋襄公,仿佛整个宋国都是一群奇葩式的存在,先秦很多形容一个人蠢笨的成语,都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那么在此时其中各个诸侯国为了争霸频繁地发动战争,导致了很多的伤亡。但是在此时期也有一个特殊的人,也就是宋襄公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持比较理想和和平的态度的,所以宋襄公所领导的军队在后世是被称为仁义之师的。但是很可惜,这样的一支军队,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惨败的结局
齐桓公无嫡子,公元前643年立内宠郑姬子公子昭为太子。但桓公死后,卫国女长卫姬与易牙、阉人貂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太子晤逃往宋国,齐霸遂衰。宋襄公于鲁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联合曹、卫、邾伐齐,送太子昭回国即位,是为齐孝公。战胜齐国后,宋襄公以为自己强大,想借齐、楚威势称霸中原,于鲁
关于春秋五霸长期以来流传着若干种不同的说法。在关于春秋五霸各种不同版本的说法中有一位饱受争议、名不副实的霸主宋襄公。宋襄公在历史上是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在伟人的著作《论持久战》中就曾提到:“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宋襄公到底做了什么事引
介子推与晋文公的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河东一带就流传着介子推“割股奉君(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又因介子推而演绎出中华民族的两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为了纪念这两个节日,历代墨客文人又留下了不少吟咏缅怀的诗篇。追随重耳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于夏县裴介村
公元前645年5月,齐国国相管仲去世,齐桓公的儿子们都公开表达要争做储君的意愿;两年的时间内,齐桓公的重臣隰朋、鲍叔牙接连去世,内阁成员纷纷隐退;齐桓公的近臣、内寺总管、情报头子竖貂把控了朝政;公元前643年十月,齐桓公去世,长子公子无亏得到竖貂的扶持,抢先上位,即位为齐侯;世子昭提前得到情报,逃亡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毒杀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其弟重耳为了避祸就开始逃亡。在外流浪的时间,重耳受尽了苦难,身边的大臣一个个离他而去,只剩几个忠心耿耿的,介孑推就是其中一个。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就割肉烤好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