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讲究仁义的宋襄公,为何最终却死在了自己的信条之下
宋国自周朝起就享有十分尊崇的地位。宋国建立在商超旧都之上,而宋国的开国君主也正是商纣王的哥哥。所以宋国以其特殊的地位被尊为“三恪”之一。
宋国不仅土地肥沃,而且人民非常善于经商。因此宋国虽是小国,但人民十分的富足,甚至一些大国都无法相比。但很可惜宋国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尤其是宋襄公,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最终却输得一塌糊涂。那宋襄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呢?
宋襄公名兹甫,是宋国的第二十位君主。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就想让正室所生的兹甫继承自己的位置。但兹甫却觉得,自己的哥哥目夷比自己更为仁义。所以想让自己的父亲把王位传给目夷。
宋桓公就把这件事说给了目夷听。目夷听完后觉得兹甫连王位都能相让,这才是真正的仁义,所以就一再推脱。最后为了让自己的弟弟继位,甚至都躲到了卫国。
等到宋桓公去世后,兹甫也只能继承自己父亲的王位。而目夷也回到了宋国,成为宋相,辅佐宋襄公。而就在此时,齐桓公主持召开了葵丘之会,与诸侯盟约。
会议结束后,齐桓公请求宋襄公以后照顾一下齐国的太子昭。宋襄公也没多想就同意了。但齐桓公可能自己也没想到,这次的嘱托,却真的起到了作用。
数年后,齐桓公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齐国五公子为夺王位互相征伐,使齐国大乱。一代霸主齐桓公因为无人搭理竟然活活饿死。等到五子夺嫡的戏码结束,齐桓公的尸体已经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
最终公子无亏继位,将齐桓公下葬。太子昭逃往宋国,请求宋襄公的帮助。因为曾经接受了齐桓公的嘱托,即使宋国比不上齐国,但宋襄公仍然决定帮助太子昭。
宋襄公广邀诸侯,但只有卫国等三个小国,响应了宋襄公的号召。之后四国军队组成联军,发兵攻打齐国。由于齐国不知道宋国联军实力强弱,再加上公子无亏联合一众奸臣夺取王位,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齐国贵族就杀了无亏,迎回太子昭。太子昭继位后,称齐孝公。宋襄公也因为这件事,在诸侯之中声名鹊起。而这也导致宋襄公的自信心快速膨胀,最终迎来了悲惨的结局。
宋襄公想要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称霸天下。但目夷却觉得宋国是小国,这么做只能带来祸端。可宋襄公已经被之前的荣誉蒙蔽了双眼,所以根本没理会目夷的劝谏。
之后宋襄公通过武力威慑、胁迫周边几个小国和自己结盟。但是其余国家仍然选择和齐国交好,根本不想理会他。
公元前639年,自以为时机成熟的宋襄公,首次邀请诸侯会盟。虽然各国都给他面子参与了,但是宋襄公在大会上,以盟主自居的做法,却引来了齐、楚两个大国的不满。
而宋襄公却对这一切却毫无察觉,并还想要举行第二次会盟。目夷再三劝阻,也没能改变宋襄公的想法。等到第二次会盟的时候,宋襄公与楚成王发生争执。本来就看宋襄公不顺眼的楚成王,直接就派人把宋襄公抓回了楚国。
最后还是鲁僖公出面调停,宋襄公才被放回宋国。回国后的宋襄公仍然没有吸取教训,还想要称霸诸侯。他不顾目夷地劝阻,强行发兵攻打郑国。郑国是楚国的支持者,宋襄公此举就是想要拿郑国立威,找回丢失的面子。
但宋国攻郑,楚国又怎么可能坐视不管。楚成王立即派兵攻打宋国。宋襄公只能撤军回防,与楚军在泓水交战。楚军因为要渡河才能与宋军交战,目夷就建议在楚军渡河过程中射杀楚军。
但宋襄公非要等到楚军渡河之后,摆好阵势才与对方交战。但是楚国人勇猛善战,正面交锋宋国人根本不是对手。最终宋国大败,宋襄公也被射伤。
大家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的话,但是宋襄公却觉得自己是君子,就算宋国亡国了,也要等对方布好阵再打。这一番言论把目夷气得直接回怼道,打仗就是为了赢,要不然大家都去当奴隶得了,还打什么仗。
泓水之战失败后,宋襄公一直在养伤。期间他还想拉拢晋国帮自己报仇,但最终还是因为重伤不治而死。
宋襄公一生都讲究仁义,无论是让位给自己的哥哥,还是为了一句诺言,就敢和强大的齐国作对。但也是因为过于执着于仁义,使他最终丧命。如果他能多听他哥哥的意见,或许一切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