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太监给皇帝戴绿帽,北魏孝文帝的悲剧命运

时间:2024-11-05 14:03:37

壮志未酬

公元499年在南征的路上,孝文帝元宏病入膏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皇帝召见了心腹大臣和自己的弟弟。传达了国事安排和自己的丧事从简以外还特别下达了一道命令,赐死自己的皇后冯氏。这个女子孝文帝元宏爱的最深,也伤害了孝文帝元宏最深。

大冯皇后(表现北魏的电视剧太少这里借用唐嫣主演的锦绣未央剧照)

因为这个女人做了一个男人都难以启齿的事——出轨了。而且出轨的对象居然还是一个太监。这让立志一统天下,十几年间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为了统一5年内3次南征的元宏痛不欲生。居然被一个下身不全的太监夺走了女人,这种侮辱简直杀人诛心。元宏这次出征前已经软禁了皇后。

随着病情的加剧他知道自己看不到四海混于一统的那一天了。临死前皇帝将这个丑事做一个了结。他交代弟弟代自己去终结冯皇后的命。

“后宫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为之所,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可赐自尽别宫,葬以后礼,庶掩冯门之大过。”

被太监横刀夺爱,实在是杀人诛心


最韬光养晦的皇帝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历史上评价相当高的皇帝。大家都称赞迁都和进行汉化的改革。但是很少人注意孝文帝元宏皇帝中也少有的那种隐忍,内敛,百折不挠,而且万事给人留余地的。不像他的祖辈拓跋焘、拓跋珪那样的杀伐果断,但是元宏也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而且他非常讲究手段,不会轻易下刀子杀反对的人而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去执行。这在北魏皇帝中极少见。

元宏倒是有点像后来的解放军的政委。政治命令要执行到底,但是手段很灵活,和下面人也交心,不蛮干,做事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完成目标也讲究方法。

孝文帝如果不当皇帝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项目经理。

虽然生在皇家,不过元宏的童年过的并不快乐甚至处境有些危险。原因是他的祖母北魏的冯太后——北魏手腕最高的外戚势力的代表。她对元宏并不放心。元宏和祖母的关系时有冲突但是最后相互欣赏完成了相互谅解。

亡国之后的冯太后完成对仇敌另一种报复

冯太后本来是北魏敌国北燕的皇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北燕后将这些皇族都迁往了北魏的首都平城。哪知道造化弄人,太武帝拓跋焘被杀后,北魏宫廷发生一连串的宫廷政变。让本来后宫中的北燕势力以外戚身份崛起。文明太后冯氏更是先后杀了元宏的生母和皇帝老爹拓跋弘。

冯太后知道自己是皇帝的杀父杀母仇人,总归对小皇帝不太放心,担心皇帝张大了会报复。元宏幼年即位后,冯太后临朝摄政,对小皇帝看管的极其严格。

9岁那年,因为流露出一丁点的不满意,小皇帝差点被废黜。冯太后经常让太监责打皇帝,而且皇帝身边有太后的探子。

不过时间久了,太后看出来元宏这个孩子不简单,不仅仅小皇帝课业出类拔萃,而且汉文功底也极棒,关键是这孩子有远远超过少年的城府。这是个伟大君王的好料子啊,后来十几年冯太后把她几十年政治新的悉数相传。元宏从太后那里学到了不可言传的政治技巧。

在冯太后病逝的前几年,这对祖孙相互配合已经在渐进式进行汉化改革了。

结识于少年的皇帝和冯皇后

这个时候,冯太后安排了2个自己侄女入宫侍奉皇帝。后面出轨太监的冯皇后按辈分是孝文帝的表姑。不过两人年龄差不多,少年时元宏一直生活在可能被废的恐惧中。娇俏的大冯姐姐是他少年时难得的一抹阳光。

不过没多久这个大冯姐姐生病了,由此出家养病去了。多年后病好以后才被元宏重新接入宫中,还为她废掉了第一任皇后。

一向善于隐藏自己情感的皇帝对这位大冯姐姐可是一直念念不忘。

政治表态,安抚人心

冯太后死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元宏哀伤至极,做足了姿态。尽管他知道太后是杀死自己父母的凶手。但是一个政治人物懂得克制自己的私情。他大哭三日。他痛哭失声地对臣下说:

“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

太后落棺后,元宏在491年马上选了太后旁边的一块地作为自己的陵墓,政治姿态做的足足的。不论他内心怎么看待太后,太后的政治遗产他都要把握。

大权独揽后的元宏每一步就走的很讲究

于此同时,元宏还把列祖列宗的排位做了一点“调整”他将拓跋珪庙号改为“太祖”,为其开国之君地位正名,同时和一统北方的世祖拓跋焘并列为“百世不迁”之祖。

部落时期的拓跋氏首领从太庙迁移。然后借此把远支拓跋贵族的皇族身份变相取消了。这一举动获得了近支皇族的全力支持。因为他接下来要干的事情阻力会很大需要得到皇族的支持。

国都南迁

元宏在太后死后办了很多大事,当时很多人也摸不着头脑,现在元宏终于要出牌了。

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群臣哗然连在朝会上宗亲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

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与澄计议说:“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王意下如何?南迁中原移风易俗,行秦汉之事”。拓跋澄被点醒,立即表示赞同。这年6月开始进行南征准备。

以南征为由迁都洛阳

不久20万大军和主要宗室和朝臣随军队出发,一路连绵暴雨大军走的特别不顺。行至洛阳附近时,老臣被一路强行军折腾的受不了。元宏深知“溜猴”精髓——打一巴掌,给一粒枣。他在洛阳召开会议,在会上说:“南征这么重大的事情,如果半途而废肯定影响士气,也被南朝耻笑,如今来到洛阳,不如将行在迁至洛阳,也不枉南下一趟”。大家如蒙大赦,纷纷表示赞同。

就这样元宏曲线完成了迁都的大事。


册立太子

冯太后虽死,但是冯太后背后的北魏武人势力能量非常大。太后死后他们就一直建议元宏册立长子元恂为皇太子,除了元恂是长子外。还因为这个孩子是冯太后亲手培养的,魏国的功勋阶层认这个孩子。

元宏这个父亲对于太后一直情感复杂,对于这个儿子感觉也有些异样。但是立太子的时机元宏要自己把握,他没有立刻回应群臣的要求,而是等待一个时间。让册立太子这件事的政治效益最大化。

找不到太子册立图,清代康熙的仪式图凑一下

终于借着南征需要稳定国本,太和十七年(493年)7月,册立为元恂皇太子。把册立太子和迁都联系起来,那些之前吵着不想南下的老勋贵也无话可说。元宏的政治思量确实看的很远,只可惜当时南朝的武德还很充沛,他自己也不长寿。


重新订立门阀

孝文帝理解的汉化不单单是说汉语、习汉俗。主要是统治这个庞大国家,必须要学习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之前那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礼法、意识形态必须学起来,鲜卑人不能只龟缩在代北,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里面制度哪些是好的,哪些要改进,先不管了一概先学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迁都洛阳后,他下旨逼着鲜卑人习汉话,改汉姓,而且是皇族带头改。前面几年吃到改革红利的皇族们这会也不好忤逆皇帝也就配合改了。

北方的大族不是要魏晋时门阀吗,那我元宏一起给你们。而且为了鲜卑和汉人的融合。元宏自己定义了北魏的门阀标准,把北魏皇族和姻亲也加入到了北方的高门大姓中。

成为天下人的皇帝一直是元宏第一目标

在完成迁都,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大事后,他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图壮志。

孤独的皇帝

元宏这种人,心思过于缜密,事事都想的很清楚,考虑的太多作为皇帝还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活的太累了。而且皇帝这个位置是没有人帮着分担压力,为什么历朝皇帝都叫寡人呢,有的时候皇帝就是最孤独的人。

公元498年元宏南征,独宠于后宫的冯皇后便毫不掩饰地与太监高菩萨通奸。已经搞得满城风雨,皇帝在前线是接到了自己妹妹的状告才清楚这件事的。尽管这样元宏也是把南面的事情办完了才回去处理。

皇帝对冯皇后的感情应该是真的,不仅仅因为冯皇后的背后是三朝都临朝摄政的强大外戚。元宏春秋正盛,已经和其他妃子诞下众多子嗣。但是获得皇帝独宠的皇后愣是一个都生不了。因此,元宏让皇后认了一个皇子作为嫡子,但是冯皇后这个蠢女人,居然和母亲常氏行巫蛊之事,诅咒元宏一病不起,希望能像冯太后那样临朝称制。

元宏对于皇后的独宠

经过确认孝文帝也知道了皇后私通太监这事是真的。本来南征战事不顺元宏就挺郁闷,如今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病情加重。但念在旧日情谊,元宏暂时把皇后软禁在别宫。

1年后的499年,又是南征途中,这次南征依旧不顺利,看来此生是不能看到天下一统了。元宏临终担心皇后干涉朝政,让弟弟北海王元详带自己处死皇后。皇后死前极不体面,一直叫嚣执行遗诏的元详是矫诏,最后被宫人死死按住灌毒药才完成赐死仪式。真是个蠢女人。

元宏两岁时,母亲被赐死。九岁时,父亲被毒杀。之后十几年他一直忍辱负重的学习各种知识苦练内功。太后死后,无人掣肘时他也没有打击报复当时替太后监视自己的人。而是一点一点推进自己的计划,一点一点感召和说服朝堂的各种势力。

在他临死前两年,太子元恂因参与阴谋被赐死。在临死前,最心爱的冯皇后因私通之罪被赐死。孝文帝这辈子内心过的其实挺苦的,这可能也是一个有为帝王需要经过的修行吧。

在他之后北魏早没有出过能力可以比肩他的帝王,他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又走到他期望的反面。他死后30几年北方六镇起义,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成了一具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