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历史上那些风流人物之郑庄公是奸雄老祖宗还是春秋小霸主(一)

时间:2024-12-21 10:28:03

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这是乱世春秋时代的事。

中国的周朝分成东西两周,从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是东周的开始,东周的中央威摄力己不足以号令诸侯,于是各国诸候开始了互相争霸的岁月。说起春秋五霸大家耳熟能详,齐桓晋文两位是最具代表性的霸主,其余诸如秦穆公,楚庄王也算得上一代霸主,至于宋襄公,阖闾,勾践则有些名不副实,当然这些名列五霸的诸侯们都是后来称霸的,今天要说的是春秋早期的一位小霸——郑庄公。

春秋可以称为乱世,乱世出英雄霸主,也有奸雄佞臣。可以说这个时代的人彰显个性,是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最野蛮生长的时代,人们信奉着最原始的信条,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演绎着最真实的自我。其中郑庄公这个历史人物最具有代表性。

提起郑庄公后世几乎一致把他认定为阴险狠毒、奸诈虚伪、睚眦必报之徒,说它就是奸雄之始,这些都源自于《春秋》中的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有人会问到底啥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平息了共叔段的叛乱。

其实故事也很简单,郑庄公他亲妈姜氏因为难产而生下郑庄公,所以不喜欢他还给他起名叫寤生。姜氏三年后顺产生了个小儿子共叔段,对小儿子喜欢的不得了,这个女人实在让人无言以对,顺产和难产都是自己的骨肉,如果拿这个标准作为自己喜欢讨厌的理由,那现代剖腹产的小孩她到底是喜欢还是讨厌呢?姜氏经常就给老公郑武公吹枕头风把王位传给小儿子,郑武公还没老糊涂说:真是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事关国体怎能废长立幼!直接给拒绝了。

郑武公去世后,十三岁的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姜氏没能让小儿子当大王,就想着法的给小儿子捞好处,郑庄公只能忍气吞声的给弟弟封官加爵。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想到后世那些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了吧。等到共叔段长大野心也大了,几乎霸占了郑国半壁江山,郑庄公属下臣子请求制裁共叔段,庄公说:暂时不用管他,多行不义必自毙!此时共叔段以为自己的哥哥懦弱无能,害怕姜氏和自己,于是就和姜氏密谋抢班夺权。然而这一切都被闷不做声的郑庄公看在眼里,他知道弟弟和亲妈要造自己的反,于是将计就计,做出要出远门的假象,姜氏看到机会来了就写信给共叔段起兵攻打都城,来个里应外合。

共叔段大喜立刻出兵,谁知道他刚一出兵老巢就被郑庄公手下大将占领,共叔段其实一直不得民心,下面跟着造反的人一看老巢没了就一哄而散了,共叔段只能逃跑到了鄢地,庄公追到鄢地,共叔段又逃到了共国,最终客死他乡!郑庄公听到到亲弟弟死了,心痛不已,你为什么宁可逃跑也不投降呢?他心中恨,只能恨他亲妈,于是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便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但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掘地见母”,得以母子和好如初。

这个故事多么简单多么让人熟悉,可以说是兄弟阋墙争夺王位的戏码,历史上这样的事层出不穷如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九龙夺嫡等简直是老生常谈见怪不怪了,可是为什么郑庄公就被定性为大奸大恶不仁不孝之徒被人诟病了几千年呢?这是孔子笔削春秋造成的,简单的: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这六个字到底什么意思是褒是贬?

《春秋》没有明说,《左传》中有解释: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白话解释一下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你看是褒是贬自然看出来了,孔老夫子一言定下基调,郑庄公德行有失,没有及时教导弟弟,反而处心积虑地让弟弟走向造反的道路,最后再名正言顺的处置他。

不得不说《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创作手法实在令人不寒而栗,所谓微言大义,既一字寓褒贬。可是孔子所编订《春秋》是他一家一人之言,相传孔子削减《春秋》之时,完全是依照自我意愿修改的,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他觉得应该赞扬就“褒”心中讨厌就“贬”,这分明是孔子自己的哲学观、政治观,结果却被后世之人奉为圭臬,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可怜的郑庄公其实有什么错呢,他十三岁继位,亲妈不疼弟弟不爱,他又有什么办法,再说政治斗争都是不死不休的,共叔段走向造反的道路并不是郑庄公故意纵容,难道他郑庄公就不怕养虎为患,之所以没有及时制止一是亲妈的掣肘,二是心中的那一丝兄弟亲情吧。说他没有教导弟弟也属于无稽之谈,整整忍了二十二年的老郑难道真没给共叔段机会吗?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潜在的意思难道不是警告共叔段吗?为什么孔夫子对郑庄公出此恶评呢,究其原因并不是他打跑了弟弟,不孝顺亲妈而是郑庄公后来做的一件事触犯了孔夫子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