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善于运用策略的狠人——郑庄公

时间:2024-12-24 08:56:25


古人常讲,春秋时期“大霸不过五,小霸不过三。”这里的小霸,通常认为是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三人。而这三人之中,郑庄公最为耀眼夺目。《左传》中着墨最多,描写也极为饱满的,便是他。连毛主席都称赞“他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此人。


郑庄公,名寤生,郑国第三位国君。之所以起这么个怪名字,原因竟与他的出生有关。据说郑庄公出生时,胎位不正,脚先生出来,把母亲武姜折腾得够呛。当时将逆生称作牾生,于是武姜给他按同音取名寤生。也因此,武姜一开始便不喜欢他。可以说,郑庄公的童年,是灰色暗淡的。


后来,武姜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共叔段。这个弟弟聪明伶俐,很是讨喜,深得姜氏宠爱。相比之下,郑庄公就显得笨拙木讷了许多,很惹人烦。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他就在如此环境里,孤独地成长着。


当母亲武姜把所有爱,全都给了弟弟共叔段时,郑庄公便只能孤单地躲在远处的角落里,看着天上云朵发呆。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反而塑造了他冷静、敏锐和果决的性格。或许这也算是命运以另一种方式对他的补偿吧。



计除母弟


武姜宠爱共叔段,多次在郑武公面前称赞这个小儿子,诋毁大儿子,并怂恿郑武公立小儿子为世子,以便日后把郑国国君之位传给他,但都被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不能颠倒”的理由回绝了。




等到郑武公去世后,年轻的郑庄公继位了。武姜又跑到郑庄公面前替共叔段索要制邑(今河南荥阳西)。制邑是个险城,号称天下第一关的虎牢关就在此处,谁控制了制邑,便等于卡住了郑国和周王室的咽喉。郑庄公当然不答应。武姜又索要京城(今河南荥阳东南),郑庄公为难地答应了。于是,共叔段便到了京城,号称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劝阻郑庄公道:“京城的城池比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还大,这将会成为国家的祸患。”郑庄公摊开手,一脸无奈地道:“姜氏非要这么做,我哪里能避免这场祸患啊?” 祭仲又道:“您以为这样做,姜氏会满足吗?不如早早把共叔段解决了,以免他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而难以对付(成语“滋蔓难图”的出处)。” 郑庄公意味深长地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看吧!”


不久,共叔段命令西鄙和北鄙两个地方听命于自己。上卿公子吕坐不住了,急忙对郑庄公道:“一国不能容二君,您想怎么办?要是想把君位让给他,就请允许我前去侍奉他。要是不想给他,就请您把他除掉,以免让百姓生有二心。” 郑庄公微微一笑道:“不急不急!”


没过多久,共叔段直接侵占了西鄙和北鄙,并将势力扩展到了廪延(今河南延津北)一带。公子吕又坐不住了,对郑庄公道:“土地扩大了,便会得到更多民心,我们赶紧攻打他,这样便能免除后患。” 郑庄公依旧微笑着道:“不急不急!”


又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开始修治城郭、积聚粮草,整顿武器装备,扩充士卒战车,并与母亲武姜以密信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偷袭新郑。郑庄公截获了密信,获取了消息,便找来公子吕,道:“是时候了!”直到此时,公子吕才明白了郑庄公的心思。


为了引蛇出洞,郑庄公假装离开郑国,去拜见周平王。武姜不知是计,便告知了共叔段。共叔段一路上做着当国君的梦,带着人马屁颠屁颠地往新郑赶来。


而另一边,郑庄公早早便派公子吕率领二百辆兵车,合计兵力六千人左右,杀向了京城。内部空虚的京城很快便被攻下。公子吕张榜公布了共叔段叛逆罪行。京城里的百姓,因此全部抛弃了共叔段。


共叔段的军队得知消息后,纷纷溃散。共叔段只得带着残兵逃到了鄢地。郑庄公便领兵讨伐鄢地。共叔段又跑到早先的封地共城。郑庄公紧追不舍,又到了共城。共叔段自知不能幸免,最终自刎而死。其子公孙滑趁机逃到了卫国。


在这件事之后,郑庄公将母亲武姜安排到了颖地(今河南临颍西北)居住,并发誓:不到黄泉,决不再见。一年以后郑庄公又后悔了,便根据颖考叔的建议,挖了一条深及黄泉的地道,在地道里与武姜见面。母子终于冰释前嫌。



共叔段的覆灭,固然因为自己的咎由自取,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郑庄公的处心积虑。正是他一再姑息纵容,才使得共叔段的罪状一步步加重,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如此一来,他的平乱,合乎道义,顺应天理,天下悠悠之口,又怎好意思非议他呢?


周郑交质


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处在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周王,东边的邻居就更多了,小点的有曹、许、蔡,稍大点的有宋、卫。可以说,外部环境非常复杂。


所以,当郑庄公继位后,便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经营郑国上。久而久之,自然在履行周朝卿士职责上懈怠了,从而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


郑庄公的卿士职位,来自于其父郑武公。当初郑武公辅佐周平王有功,被命为周王室的卿士。郑武公死后,周平王便让郑庄公承继了这一职位。虽说当时的周王室势衰,但卿士职位背后附加的权力和利益,还很是让人眼红。可以说,郑国能有今天,得益于三代国君都善于借助周王室之力。在这点上,郑庄公更是非常清楚。


周平王不满郑庄公,心里打起了将郑庄公的部分权力委任给西虢国国君忌父的主意。郑庄公得知消息后,很是不爽,第一时间驾着马车赶到洛邑。见到周平王后,郑庄公以退为进,道:“臣能力有限,愿意让出卿士之位。”




郑庄公的直截了当,让周平王顿时愣住了。实际上,周平王并不是一个糊涂蛋,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性格软弱。或许是实力不济的缘故。此刻的他,有些紧张,急忙上前劝慰郑庄公,道:“本王一直挂念你,现在你来了,为何这么说?”


郑庄公继续以退为进,道:“郑国最近事情很多。臣刚平定叛乱,便连夜赶了过来,可臣在路上听说您打算委任忌父为卿士。臣的才能不及忌父,愿意把卿士之位让给他,免得耽误了您的大事。”


见老底被郑庄公揭了,周平王彻底慌了,道:“绝对没有此事。你要是不相信的话,本王可以把太子派往你们郑国,以此消除我们之间的误会。”


郑庄公仔细一想,太子留在郑国,一方面,可以借机施恩于太子,以此亲近周王室,另一方面,必要时还可以控制太子,作为打击周王室的手段,有利而无害。可是,自己毕竟是臣子,这样做于情于理都不合规。于是,他假意推辞道:“委任臣、罢免臣,这都是您的权力,也是臣的本分,哪有天子将太子留到臣子家里的道理?臣万死不从。”


“那这样吧,本王把太子派到你那里,你把你儿子派到本王这里,如此大臣们也不会说啥了。”周平王害怕郑庄公再多想,忙道:“事情就这么定了,你不用再多说了。”


郑庄公巴不得如此,脸上虽有难色,但心里却欢喜得紧。不久,他便将儿子公子忽送到了周平王那里。周平王不得已也派人将太子狐送到了郑国。周郑完成了交质。史家评论:君臣纲常,从此彻底废了。


郑庄公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迫使周平王以交换质子的方式博信任,奸雄本性,一览无余。周平王用肉喂大的狼,胃口越来越大,獠牙也越来越长,最终露出凶残的本相,一步步将他逼到了角落里。东周的可悲之处,便在于此。


东门之战


周桓王元年(前719年)春夏之交,卫国纠集宋国、陈国、蔡国和鲁国攻打郑国。




卫国之所以攻打郑国,是因为之前共叔段之子公孙滑逃亡卫国,曾怂恿卫国攻打郑国结果失败,卫国想借此报一箭之仇。还有一个原因是,刚刚篡了卫国国君之位的州吁,深知刚继位的周桓王怨恨郑庄公,想借讨伐郑国,讨好周桓王,以便这位周天子承认自己的君位。


而宋国参与其中,只因为郑庄公收留了宋国所谓的叛贼公子冯,想借此解决掉公子冯。鲁国本身不想参与,但公子翚收了州吁的好处,背着鲁隐公偷偷带兵赶了过来。至于陈国和蔡国,与郑国本无宿怨,只是担心郑国强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故而参战。


因此,这才有了卫国、宋国、陈国、蔡国和鲁国五国攻打郑国一事。这也是春秋初期第一次有记载的诸侯联军讨伐另一个诸侯国的战役。


五国军队将郑国的东门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的郑庄公,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优秀将帅的军事才能。他派大夫瑕叔盈带了一队士卒,护送公子冯去了长葛,又将这个消息带给了宋殇公。宋殇公果然撇下其它四国军队,带着宋军独自攻打长葛去了。于是,联军只剩下了四家。


郑庄公随后又派出公子吕出东门挑战卫国。卫国石厚迎战,与公子吕在东门外打了几个回合。公子吕依照郑庄公的命令,假装招架不住,撤回了城里,给足了卫国的面子。


卫国挣了面子,也不再纠缠,在收割了郑国东门外的稻禾后,就地解散了联军。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东门之战在持续短短五天后,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东门之战,郑庄公在面对繁杂的情况下,能够以一己之力,准确抓住事情的关键点,进而以完美策略,各个击破,化解了危机,实在是精彩。


远交近攻


东门之战后,卫国州吁本以为可以稳定君位,谁承想卫国人根本不买账,对州吁和石厚更加愤慨。石厚之父石碏是个纯臣,设计诛杀了州吁和逆子石厚,派人去邢国迎回了公子晋,立为国君,即卫宣公。


而郑庄公这边,在经过这事后,认真梳理了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一番权衡利弊之下,他为郑国发展定下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其中“远交”,结交的是齐国、鲁国和陈国,因为齐国与卫国接壤,鲁国和陈国与宋国接壤,郑庄公想借这三个国家的力量牵制卫、宋。而“近攻”,攻击的自然是卫国和宋国。



为此,郑庄公开始向齐国、鲁国和陈国展开了结交行动。


在处理与陈国的关系上。郑庄公先派人假装打猎,侵入陈国境内,掠夺陈国百姓和财物,然后又派人将掠夺而来的人和物归还给了陈国,并写信向陈桓公致歉请和。陈桓公到底是实诚人,哪知郑庄公手腕,不仅原谅了郑国,并请求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郑庄公立刻答应了这门婚事。公子忽迎娶了陈桓公之女。从此,陈、郑两家便成了儿女亲家。


在处理与鲁国的关系上,开始时还是有些麻烦。


鲁隐公还是公子之时,曾带兵与郑国在狐壤(今河南长葛西南)打过仗,结果被郑国捉住了。郑国把他囚在大夫尹氏家里。鲁隐公向尹氏贿赂,又在尹氏所奉祭的钟巫之神面前祷告,后带着尹氏一同逃归鲁国。待掌权后,鲁隐公常为此事耿耿于怀,心中对郑国比较排斥,六年未与郑国通好。加之,鲁国的权臣公子翚是个出尔反尔之人,根本没把当初在翼地与郑国结盟当回事,后又执意参与了五国攻打郑国的行动,致使鲁郑两国关系极不稳定。


然而,郑庄公并未因此退却。他先派人贿赂公子翚,而后又找到鲁隐公,提出用周平王封赏给郑国的千顷祊田(天子祭祀泰山时因汤沐之需而圈定的地域,靠近鲁国,今山东费县东南)换鲁国的许田(鲁君祭祀周公的地方,靠近郑国,今河南许昌南,并请求祭祀周公,一心讨好鲁国,从而打动了鲁隐公。


在与齐国的关系上,郑国早些年与其在庐地和石门会盟,有一定的合作基础。而齐国当时在齐僖公的带领下,已经开始寻求融入国际秩序中。郑庄公深知这点,最终以周朝卿士身份,将齐僖公引荐给了周桓王,从而让齐国与周王室关系重新升温,为齐桓公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从此,齐僖公感念郑庄公恩情,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郑庄公“远交近攻”策略,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有效。正是在这个策略的指导下,一个春秋初期郑国独强的局面逐步形成。


假命伐宋


郑庄公引荐齐僖公见周桓王。周桓王本就对郑庄公很反感,所以态度上很冷淡,竟赏给郑庄公一车稻子,以嘲讽郑国之前盗割了周王室的稻禾一事。这让郑庄公很受伤。


在返回郑国的路上,郑庄公气不打一处来,决定教训宋国。于是,他命人用彩缯盖住周桓王赏赐的稻子,对外谎称这是周桓王赏赐给郑国的彩缯,并散播宋殇公不朝见周桓王的事,号召列国派兵共同讨伐宋国。


最终,齐、鲁两国加入了伐宋的阵营。


齐国之所以加入,一来是感谢郑庄公的引荐之情,二来是生气宋殇公当初在齐僖公主导郑国和宋、卫两国在瓦屋(今河南濮阳)缔结盟约时,公然违反约定的行为。而鲁国的加入,也是对当初郑国攻打宋国时,宋殇公刻意隐瞒鲁国一事和郑国结交鲁国的回应。


宋殇公着急了,派孔父嘉前往卫国求援。周桓王七年(前713年),郑国和鲁国、齐国会盟老桃(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拉开了讨伐宋国的序幕。




郑庄公率领公子吕、高渠弥、颖考叔和公孙阏等武将,自编为中军,竖蟊弧(军旗)一面,上面写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又将齐国将领夷仲年带领的齐军编为左军,鲁国将领公子翚带领的鲁军编为右军,一同杀向宋国。


三国军队首先到达了宋国的郜邑。郜邑是一座小城,经不住折腾,几下便被攻了下来。联军继续向前推进,直到宋国的防邑。防邑也是小城,也很快被占领了。


宋国的这两座城邑,城小且离郑国远,却靠近鲁国。郑庄公本想做人情送给鲁国,但考虑齐国因素,遂决定将两邑分别划给齐、鲁两国。可齐国也很知趣,齐将夷仲年谦让再三坚决不受。郑庄公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将两邑全都划给了鲁国。


而此时的卫国也没闲着。卫宣公派将军右宰丑,带兵前去支援宋国。右宰丑与宋国的孔父嘉商量再三,率军趁郑军在外、内部空虚之际,偷袭郑国荥阳。


计是好计,但就是实施得不好。郑国公子忽和大夫祭仲,警惕性相当高,把城池守得跟个铁桶似的,一点破绽没有。宋、卫两军攻了半天,愣是把荥阳攻不下来。孔父嘉和右宰丑一筹莫展,担心这样下去郑庄公肯定带兵回救,到时腹背受敌麻烦可就大了,便借道戴国(今河南商丘民权)回撤。


戴国本是小国,一见宋、卫两军的架势,以为要攻城(换谁都会这样认为),立刻派兵把守各个城门,闭门谢客。原本不是贼,却被当成了贼。任孔父嘉浑身上下长满嘴,也解释不清,气愤之下,与右宰丑一同带兵转而攻击戴国。


戴国虽小,但也不示弱,开始跟宋、卫两军死磕。宋、卫两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丝毫不能把戴国怎么着。孔父嘉和右宰丑吹胡子瞪眼干着急,可又不能撤。这样撤走,传出去也是够丢人的。他们思前想后,派人请来了蔡国军队帮忙,务必要攻下戴国。


实际上,在宋、卫两军攻打荥阳时,郑庄公已经得到了消息。但担心影响军心士气,他并没有作声,而是直接让齐、鲁两军各自归国,而后才悄悄带兵回撤支援。最终,在戴国城下,郑庄公发现了正在与戴军作战的宋、卫、蔡三国军队。


郑庄公随即派公子吕率一队人马,谎称营救戴国,趁机夺占了戴国。正在城下专心攻城的宋、卫、蔡三国军队,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各个气得咬牙切齿,吵着嚷着要找郑军拼命。孔父嘉遂将宋军编为中军,蔡军编为左军,卫军编为右军,与郑军展开了对峙。


当天夜里,郑庄公将郑军分成三队,分别让高渠弥、颖考叔和公孙阏各领一队,在不同方向扮作疑兵吸引孔父嘉。孔父嘉本身不懂兵事,根本不知是诈,几个来回下来被折腾得疲惫不堪。郑军便趁机劫了蔡军的营。


情急之下,孔父嘉带宋军去救,结果混乱中与右宰丑带领的卫军发生了误击。而高渠弥趁机夺占宋卫的营地。孔父嘉和右宰丑不得已带领着各自军队撤退,却被颖考叔和公孙阏所率的郑军截杀。


郑军势头正猛,宋、卫两军根本不是对手。卫将右宰丑很快战死,卫军随即溃散。宋军力微,也遭受惨败。孔父嘉又气又恨,带着仅存的几个宋兵逃走。宋、卫、蔡三国的战车和辎重全部被郑军缴获。这场由郑庄公亲自主导的伐宋之战,至此以郑军大胜宣告结束。


郑庄公在此次对宋作战过程中,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体现出了很强的指挥水平,从而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无限光彩。


繻葛之战


郑庄公在取得对宋和卫作战的胜利后,又联络齐国和鲁国,攻下了郕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和许国(今河南许昌),最后还专程教训了一顿息国,风头一日胜过一日。


而在此时,鲁国公子翚杀了鲁隐公,鲁桓公继位。立足未稳的鲁桓公为拉拢郑国,先是跟郑庄公在越地结盟,然后立即落实了郑国之前所提的祊田与许田的互换的事情。这让郑国感受到了实力的魅力。


紧接着,宋国因与郑国作战失败,太宰华父督发起兵变,杀了孔父嘉,夺了他的美貌妻子,而后又谋害了宋殇公。为了获得郑国支持,华父督又迎回一直藏在郑国的公子冯,立他为君,是为宋庄公。而后,他又派人给与郑国关系密切的鲁国送了大鼎,给齐国和陈国送了很多财物,以此换取支持。


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郑庄公在诸侯之中的声望越来越高。然而,这却让身在洛邑的周桓王极度不爽。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太子狐的儿子。当他继位那刻,便决心扫清环宇,重振声威,再现周朝盛世。而他的首个目标——郑国!


周桓王这次没跟郑庄公废话,直接罢免了他的卿士之职。而这一做法,也激怒了雄心勃勃的郑庄公。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桓王统领周朝军队及陈国、蔡国、西虢国和卫国军队讨伐郑国。周桓王自信满满,亲自统帅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以蔡军、卫军和西虢国军为主。周公黑肩率领左军,以部分周朝军队和陈军为主。





虢公林父和周公黑肩都是周桓王心腹,蔡国和卫国与郑国有仇,出兵都是情理之中,唯独陈国与郑国素来和睦,此次出兵实属无奈。只因陈桓公去世后,他的弟弟陈佗杀了他的儿子免,自立为王,国人不服,根基不稳,偏逢天子征召,陈佗不敢不来,硬着头皮赶来,权当充个人数。


于是,郑庄公按照大夫公子元(公子吕的弟弟)的建议,派大夫曼伯担任右方阵主将,派祭仲担任左方阵主将,自己则带领高渠弥、原繁、瑕叔盈和祝聃等上将坐镇中军,先列二十五辆战车为前锋,再列一百二十五辆战车紧随其后,用以弥补列阵间的缝隙,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市北)摆成一条威武的鱼丽阵型,与周桓王的军队形成对峙。


战斗打响后,郑庄公令旗一挥,鼓声大噪,曼伯带着右方阵突入周桓王左军。陈军不堪一击,很快被冲散。周桓王左军阵型顿时大乱。周桓王右军远远看到左军混乱,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便被祭仲带领的左方阵冲散。卫军和蔡军前后不能相顾,只好各自为战,一阵对战后,四散溃逃,虢公林父怎么禁也禁不住。周桓王眼见左、右两军溃败,急忙指挥中军支援。郑庄公令旗又动,三路大军直逼周桓王中军。周桓王中军寡不敌众,最终大败。


郑将祝聃在混乱中瞅见了周桓王,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左肩。所幸周桓王铠甲坚厚,伤得不重。虢公林父赶来救驾,与祝聃交锋,掩护周桓王退至三十里外。


众将还要追击,均被郑庄公制止。郑庄公随即派祭仲看望周桓王,并问候了周桓王的左右随从。很多将领对此不解,郑庄公说:“今日应战原本迫不得已,全凭各位努力,郑国社稷才能无恙,这就够了。若依各位意思,抓住天子怎么发落?倘若天子就此殒命,寡人便担上了弑君的罪名了,这可得不偿失啊!”众将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小国的国君,郑庄公自知郑国再强,也强不到杀天子而自立的程度,所以,他对周桓王并未赶尽杀绝,点到为止即可,这样既能抵制周桓王对自己的限制,又能示威于列国,这是小国大志的典型表现。


身死国乱


周桓王十九年(前701年)春,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国诸侯在恶曹(今河南新乡原阳县东)会盟。旌旗烈烈,兵车隆隆,壮怀激烈的郑庄公大出风头,俨然诸侯中的霸主。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同年夏天,郑庄公大病,多日卧床不起。他自知时日不多,遂找祭仲安排了后世。他有十一个儿子,世子为忽,而他所偏爱的儿子突有才智,且不是一个屈居人下之人。为了维护郑国局势,他决定让突出居于宋国。但他也知道如此安排,不足以消除郑国的危局,临死前哀叹道:“郑国自此多事矣!”这种哀叹,反映了他对身后内乱的预察和对这种预察结果的无能为力。



安排完后事后,郑庄公去世,享年56岁。祭仲按照他的遗嘱,将公子突送往宋国,立世子忽为君,即郑昭公。同年,宋庄公胁迫祭仲,改立突为国君,是为郑厉公。结果郑昭公流亡栎邑。到了公元前697年,祭仲又赶走郑厉公,迎回郑昭公复位。两年后,郑昭公被杀,公子亹(wei)继位,不足一年便被齐襄公擒杀。祭仲再立公子仪为君。十四年后,祭仲死后两年,公子仪被杀,郑厉公再次复位。


郑国内乱二十余年,将郑庄公积攒的实力消耗得基本差不多了。即使郑厉公的手腕再硬,也不复郑庄公时代的国际局势。此时的东方齐国,在齐桓公与管仲的完美组合的带领下,早已称霸诸侯,威震四方。郑国错过了最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