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横溢的苏辙一生淡泊只爱诗书,却为兄长入朝堂掌政权
提起苏辙,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弟弟,兄弟两人虽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苏辙的名气确实不如苏轼。

其实苏辙的才气一点都不比苏轼差,连苏轼自己对弟弟的评价都是极高:“子由(苏辙的字)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虽然名气不如苏轼,但苏辙对自己的兄长并无丝毫嫉妒之心,反而对自家兄长的才气与思想十分推崇,就连入朝为官,两人于朝政之事上的观念也都是一致的。
正因为两人与朝政之事上的观念相同,公元1069年才会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之事被贬,而且,苏辙比苏轼被贬得更早、更快。

也许这也是苏辙自己想要的吧,毕竟,若不是因为随自己兄长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苏辙也许并不愿意入朝为官;对他而言,与兄长同行四处游历读书的日子才是最轻松快乐的。
虽然被贬,但苏辙为人谨慎又淡泊名利,加之善书有文采,十分受当时的地方官张方平、文彦博赏识;因此,苏辙被贬后并不是寂寂无闻的,官职也在慢慢提升。
若非如此,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之时,苏辙也没法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最后,经过这一场诬陷大案,苏轼便贬黄州任无实权的小官;苏辙则被贬筠州,五年都不得升调。

被贬之后,苏轼在黄州的日子时常想念被自己牵连的弟弟苏辙,苏辙亦然,因此这段时间留下了许多兄弟二人通信的诗文。
直到公元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当政,旧党重新掌权后苏辙与苏轼兄弟二人才被重新召回京中任职。
这一次回京,性情沉稳的苏辙更是谨慎了许多,因为知晓自己兄长性格耿直,于朝政之事上看不过眼的一定要说出来,所以苏辙就要让自己成为保护兄长的后盾。
因此,在公元1089年苏轼因不满旧党作为而自请出京去杭州任职时苏辙已官至吏部尚书。也正因为苏辙是吏部尚书,在京中掌握实权,苏轼在杭州的日子才能过得十分惬意,没有受到新旧两派官员的打压。

公元1091年,苏辙已官职副宰相,是绝对的掌权者。因想念兄长,便将苏轼召回京中任职。可惜苏轼与新旧两派政见依然不合,遭受排挤,最后还是选择自请出京任职。
此时,苏辙也发觉自家兄长的确更适合在外任职,因此与苏轼一同上书请求外放任职。但此时的苏辙十分受执政的高太后赏识,高太后绝不同意苏辙的请求,兄弟两人不得不再次分离。

可惜苏辙没想到这一次分离,兄弟两人又是几年不得见。而且,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公元1093年高太后逝世,宋哲宗执政,新派官员重新掌权,苏辙这个反对恢复新法的官员自然免不了被贬谪。
接下来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人就在不断被贬的路上,甚至苏辙与自己兄长再见之日便是亲自送苏轼被放逐到海南岛儋州之时。兄弟二人与海滨诀别之时,苏辙心中苦涩难言,终究还是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兄长。

更让苏辙抱憾终生的是,直到苏轼逝世,苏辙都未能见到自家兄长最后一面,心中悲痛,无以言表。
而在苏轼逝世后,苏辙便不再关心朝政与谈论政事,一心只关注于读书写文。苏辙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淡泊平静的生活,可惜,那个他最想要同行游历、相伴读书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