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管仲:大贡献仍难掩眼界局限

时间:2024-12-19 10:29:10

权臣动荡、人人自危、刀剑相向、不服不从。

乱世下的春秋之时,“中华第一相”管仲从齐国走出,以卓越的智慧辅佐君王,凭以农为本般的恩泽众生深得民心。

他的名字是管仲!

因与齐桓公有嫌隙,对方却以非常隆重的礼节迎接自己,面对齐桓公兼济天下的伟大抱负,管仲说出一句“我帮你”

国力强盛的齐国顺利称霸,齐桓公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作为君王背后的男人,管仲却在尽显贡献的同时悄然间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出其不意在耕种上下力

放在初封之时,谁都不敢想原本只是海边一个边陲小国的齐国会称霸春秋,毕竟姜太公初封土地之时,齐国全境也不过是方圆百里。

土地是资本,很明显齐国没有崛起的条件,更何况,民以食为天,而齐国所分土地中的大半,都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

产量不足人口稀少的双重劣势,管仲仅用一招就扭转了过来。

“连年征战百姓已是叫苦不迭,当务之急不应是动,而是休养生息”。

齐桓公虽然不懂管仲这招“以静制动”所为何意,但还是乖乖照做,推出“准平”新政,未料取得的效果竟会是如此之好!

稍作喘息之后的农民生产性大大提高,没过多长时间,齐国就化劣为优,成为百姓富足、社会安定的代名词。

生活好转了起来,齐桓公压下去的称霸野心也再度卷土重来。

“管相,新政推出之后,民族兵强国富,万事俱备,咱们争霸天下的大计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

面对齐桓公的兴致勃勃,管仲是直接一盆冷水浇上。

“网要一点一点的收,棋要一步一步的下,现在才只是刚开始”。

“那咱们这第一步究竟该如何去走?”

管仲神秘一笑,平静说出“顺民意,耕战定天下”这九个字,没过几天便给齐桓公送来一件用“绨”编制的衣服。

古往今来,哪位皇帝不是穿金戴银,齐桓公如此的破天荒,大臣们自然上行下效,一时之间,就连大半的齐国百姓也都穿上了绨料所做的衣服。

这可把鲁梁两国的商人高兴坏了。

毕竟管仲的这步棋就是特意为他们走的!

管仲观察到鲁梁两国的百姓经常织绨却苦于没有销路,齐国以此形成风尚,鲁梁两国的人只是想方设法前来谈合作,管仲也就顺水推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一千匹绨换三百斤金,一万匹绨换三千斤金”。

出手如此之大手笔,两国的百姓都哄抢,家家户户忙着织绨,粮食生产就被彻底闲置了。

而这才是管仲的真实目标!

见此招有用,管仲又让齐桓公改穿其他料子的衣服,彼时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回过神来的鲁梁国君紧急下令让百姓返农,却是为时已晚,三年之后不得不归顺齐国。

首战告捷的齐桓公看到了管仲的实力,对之更加信任,管相也不负所托,见招拆招般的想到了拿下楚国的好办法。

相较于鲁梁两国,楚国更像是一号劲敌,齐桓公有心却不敢冒险,管仲却用“买鹿”成功做到。

多番出招后的霸业告成

“大王,您要是信我,就高价收买楚国的活鹿”。

“买鹿何用?这与称霸大业又有何关系?”

管仲笑而不言,心有不解的齐桓公也是老实照做,并且按照管仲要求传出了一句话“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

有钱哪有不赚的道理,一时之间楚国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动,皆都为捕捉活鹿而奔忙,粮食生产亦像鲁梁两国一样抛在了脑后。

所谓兵不厌诈,楚国国王应有警醒之意识,不过却因一时疏忽,等到回过来神的时候,楚国已经到了无粮可吃的境界。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收复鲁国和梁国的齐国公开宣布终止与楚国有关活鹿和粮食的交易。

等待楚国的只剩下归降这一条道路!

多番经济上的折腾之后,齐桓公的兵甚至都没有怎么动,天下就因管仲的粮食战争和以农为本的经国战略下,紧紧笼络在了齐桓公的手上。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宣告大功告成,成为霸主。

一代圣贤孔子看出了齐桓公身后这位非比寻常的幕僚,直接就是一句“管仲辅佐齐桓公做了春秋霸主,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率会成为披着头发、左扣衣襟的蛮人统治下的百姓”。

这样的夸赞从来不是个例,史学家们也从不吝对管仲的赞美之词。

若是没有管仲的农本思想和“仓空则知礼节,食足后知荣辱”的觉悟,或许奴隶制社会还要延续一段时日。

站在历史的角度,管仲是当之无愧的时代伟人,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管仲在助力齐桓公称霸而大出风头的时候,实际也在悄然之间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作为周穆王的后代,在公子纠与齐桓公夺权之时,管仲的上家是公子纠,不过王位被齐桓公略施小计捷足先登之后,经过鲍叔牙的推荐,管仲才成为齐国国相。

等到天下平定,齐桓公却问了管仲一个问题。

“若你退位,是否会举荐鲍叔牙做宰相”。

“不会,他的德行配不上”。

明明鲍叔牙对管仲有举荐之恩,他却说出这般冷血的话,齐桓公自然是被吓了一跳,好奇的问出一句为什么。

“鲍叔牙有些本事,但是此人是非太过分明,有些时候太过波澜的内心会让其失去对人待物公正的评判,宰相不仅要有发掘人才的鹰眼,也要有原谅犯错之人的肚量”。

“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这般的释意,可身为宰相,管仲或有撑船之肚量,对于人才的举荐和选拔却依旧失衡,而这也正是孔子批判其“不俭”之由。

怀才不遇是人才之可惜,管仲不希望齐国发生这样的惨案,于是大肆任官,直接导致官员人数众多,有些人根本什么都没有做,就可以白白领国家的俸禄。

贡献背后的局限

用经济之权平复天下是管仲的拿手,遗憾在人才的各司其职上,管仲却是失了平衡。

而这还仅是其中之一,孔子还曾指责过管仲“不知礼”

官员自有自己的府邸,身为一国宰相,管仲却足足有三处豪宅,家里装修是相当之奢华,堪比天子之规格。

司马迁著《管晏列传》之时就说管仲的生活比国君都富裕,生活标准也远远超过了他所列的行政级别。

廉能长久是为官者长盛不衰的前提,对于这样的奢靡,管仲也说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并不认为奢靡是可耻的,一味强调节用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努力之人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

君王、统治阶级和巨富商贾既然有奢靡的条件,便是不用藏着掖着,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对国家发展有益的事情。

一言既出,舆论哗然。

很多人对天然的贫富差距不满,这远远背离了管仲所处这番别有意味言论的用意。

因为他就是故意的!

有消费的地方才会有生产,所谓的奢靡消费也只是管仲让富裕着散资于民的手段,修筑自己的宫殿为台榭楼阁,也是因为苦于各种木材没有销路。

总而言之,身为一国宰相,管仲“鸡蛋必须画上图案才能煮着吃、柴火雕琢成艺术品后才能用以烧火”的无用之功全部被曲解为推动生产的途径,可这些真的必要么?

当然不是!

生产不能以多此一举为前提,没有生产机会最重要的是寻找新可能,而绝非是自己整活!

或许奢靡可以缓解生产的燃眉之急,可一个国家想要走的长远,生产就绝对不应该建立在浪费的基础之上,而这也正是管仲眼界的局限所在。

国家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国家的强盛依托的也从来不是管仲所谓的具有消费水平群体之力,它真正需要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国家所有人的生产无竭动力。

管仲是一个人才,却不至于超脱出眼界有限的那个时代,或许某些地方有所不足,但作为个人,管仲的所为已经足够多,足以支撑其名垂青史,成为千秋万代心中有恩于历史进步的精英栋梁。

优点予以肯定,缺点也不应规避,生产动力上的局限所有人都应引以为戒,调动所有人朝向共同的目标,才能使国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