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史记-介子推的悲剧却成就了寒食节
背景介绍:
晋文公重耳的19年流浪生涯中,有一位很特别的跟随者叫介子推,传说他在晋文公重耳最困难想吃肉的时候,忍痛割下自己大腿的肉来给重耳吃,可是当重耳回到晋国上位以后,因为忙于政事竟然忘记了封赏这位介子推,介子推自己也没有主动去要求封赏,反而和自己的老妈就此人间消失。
故事经过: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除了正史像是《史记》和《左传》的记载以外,庄子和屈原在他们的相关文学作品里也有相关的描述,在这里我们一并进行介绍。
介子推和其他的一些追随重耳的骨干力量,陪着重耳从晋国出逃,历经了8个诸侯国家,相传在经过卫国的时候,具体应该是之前介绍过那个叫五鹿的地方,重耳他们因为饥寒交迫想和当地人要点吃的,可是当地人却给了他们一些泥土,这些泥土显然是不能当饭吃的,而历来锦衣玉食的重耳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日子,关键时刻介子推竟然为重耳搞到了肉食,让重耳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不过事后重耳才知道,这个肉竟然是介子推从他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介子推这个割股充饥的故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
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以后,对他的追随者大部分都进行了封赏,像是之前我们介绍的狐偃、赵衰、先轸和魏犨等都成为了晋国重要势力,不过可能是重耳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一时竟然忘记了对介子推的报答。《史记》记载了一段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的对话,大致意思为:介子推认晋文公重耳能够最后成功上位,是上天眷顾和重耳自身贤德所致,和他的团队辅助关系不大,而团队中的那些人却因此去邀功请赏,他介子推对此事不屑,介子推的母亲则说为什么介子推不主动去找重耳领赏,介子推说都已经明知道那些人的做法不对还要去效仿的话,那样的罪过就更大了,介子推母亲又说,即使你不去领赏也应该让国君知道一下你的情况,介子推答复说语言不过是身体的装饰,我现在已经打算将身体隐藏起来,还要那些装饰做什么?身穿那些装饰就是要显耀自己。于是介子推和母亲一起隐藏起来,到死都没有出现。
接着《史记》又记载了介子推隐身以后的故事,就是介子推的追随者对介子推没有被受封感到不满,就在重耳的宫门外挂了一条字幅,上面写到:“龙想要飞上天,曾有五条蛇帮扶他。龙现在已经升入云霄,四条蛇也都各自进入了自己的屋宇,唯有一条蛇独自哀怨,始终没能找到自己的住所。”重耳出门时发现了字幅一下子就想到了介子推,于是派人去召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早已离开了。重耳派人到处寻找他的住所,听说他在绵山,于是将整座绵山赏赐给了介子推,作为他的禄田,称为介山,并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且表彰贤能的人”
介子推的结局除了上述的正史记载,庄子的《庄子·盗跖》和屈原的《楚辞·九章·惜往日》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大致意思为:晋文公重耳派人在绵山找不到介子推,为了逼他出来就放火烧山,不过最后介子推也没主动出来,竟然被烧死在山上,有说是死在树下的,也有说是抱着大树被烧死的。重耳对此悔恨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创立了寒食节,寒食节当天不能动火,只能吃凉的食物,后来经过演化,寒食节逐渐和清明节合并在了一起,或者说被清明节所取代。
以下是我对介子推有关人物故事的解读,纯属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认为介子推的“割股充饥”以及“抱树而死”的故事可信性不大。其实就算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很多正史类的文献,经过严格的考证不少记载都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说司马迁的创作不够严谨,而是碍于他当时所能掌握的史料以及考证手段毕竟有限,这个也不能怪司马迁,在《史记》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对同一个人物或故事的记叙,会有不同的说法和描述,这可能是司马迁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史料,但他自己也很难判别真伪,为了严肃起见干脆就把不同说法一并写进了《史记》。正史的可靠性尚且如此,像其它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历史事件的叙述,其可靠真实性肯定要大打折扣,因为文学作品很多时候是为了创作的需要而虚构的,就像是《三国演义》中很多的故事都未曾发生过一样。就介子推的这两个故事而言,割自己大腿肉给重耳吃听上去很励志,实则很不靠谱,大腿上很多动脉血管,一不小心会有生命危险,况且重耳如果一旦知道吃的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他不呕吐才怪;重耳如果一定要在绵山上找到介子推,根本没必须要放火烧山,除非他是一个弱智。
第二,介子推死要面子活受罪。从有关史料来看,介子推跟随重耳流浪19年的经历确信无疑,但是他在重耳的团队中并不是关键和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跟班,因为在流浪过程中,除了不太可信的割股充饥故事以外,我们几乎没发现其它关于介子推的记载。同时介子推又是一个清高自傲的人,他不屑和那些世俗的人士为伍。我想介子推的内心真实想法,他肯定还是想获得被认可,也想做出一番事业,但是他碍于面子,别人没有主动要邀请他觉得还是不好意思。其实就《史记》本身的记载来看,介子推和母亲的对话应该只有他们俩知道,但后来能被司马迁获取和采纳,这说明这些话肯定是变相的被传播出去了,那么主动传播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介子推自己,还有介子推的追随者去写字幅挂在重耳门口,这也很像是介子推故意为之。
第三,晋文公重耳对待介子推是什么态度。按照我的理解和猜测,重耳没有封赏介子推并不是无意的,而是选择性健忘。原因一是如上所述,介子推在重耳的团队中作用有限,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在重耳心目中地位有限,二是介子推从身世来看应该是属于平民阶层,在重耳流浪期间他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像介子推这样的平民,但是当重耳回国上位做了国君,现在他就不能只讲哥们义气,他更需要的是治国安邦的政治势力,而在春秋时期能够对国家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明显是那些上层贵族和大的家族势力,包括像是狐偃、赵衰、先轸和魏犨等,这是重耳不得不倚重的,封赏他们既是报答跟随流浪之恩,更是为了政权的稳固,而像介子推这样清高的平民,对重耳能够提供的帮助是很有限的,封赏只是出于道义,但几乎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不过当介子推真的隐身消失以后,重耳又为什么要大肆寻找并创立寒食节来纪念介子推呢?我想这也是重耳树立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果介子推走了以后重耳无动于衷,这样重耳明显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会被说成是忘恩负义的瘾君子;而创立寒食节来纪念介子推,这样不仅为晋文公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同时也可以鼓励晋国百姓向所谓的“介子推”学习,做好事却不追求功名,这会更有利于晋文公的统治。
原文节选(史记-晋世家):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怼:怨恨。】?”推曰:“尤【尤:罪。】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龙:喻重耳。】欲上天,五蛇【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