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替有罪大臣说情,富弼想不通,后来心服:范仲淹,圣人啊
范仲淹是文武全才,他在陕西做边帅时,抗击西夏多年,很得人心,后来接替吕夷简当了宰相,很得宋仁宗信任。但范仲淹很有谋略,处理政务有他自己的特点。从下面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一斑。

在他担任宰相时期,宋朝因为连年对西夏战争,又对契丹增加了贡奉,朝廷国库空虚,对老百姓征敛更加繁重,以便引发多地叛乱。有的地方官员很快就把叛乱镇压下去了,有的地方则不然。
当时,在淮南一带出现了一伙群盗,其实就是一伙反民。这些人劫掠完淮南后,又来到了高邮。高邮的地方官晁仲约,自觉得抵挡不住群盗,就主动动员当地富户,捐出金银财帛,制办酒肉,派人去慰劳这些反民。
这些反民没想到当地官员百姓还来慰劳他们,见后非常高兴,因此,就直接过高邮而去,没有抢掠百姓。
这事让朝廷知道了,宋仁宗不仅大怒,让大臣们拿出对晁仲约的处置意见。
枢密副使富弼(后来也是著名北宋宰相)说:盗贼公行,守卫官员战不能战,守不能守,却想出这么个歪招,让老百姓凑钱给盗贼,按法当斩;不斩这种官员,还有哪个郡县的官员死力防守呢?听说,高邮的百姓恨不得活吃了他,对他绝对不轻饶!
范仲淹却说道:如果郡县的兵员兵械,能够用来作战防守,盗贼来后不进行防御,还要贿赂他们,这样的官员就必须依法处斩。可这高邮城内没有士兵又没有兵器,虽然说,按晁仲约的职责,应当全力战守,可是于情可恕,如果将他处斩,恐怕不是大宋国法的本法。并且,对于高邮百姓来说,虽然说是捐出了一些财物,可是免除了杀戮劫掠,按说应该是一件幸事。说高邮百姓,若活吃其肉,恐怕是传言有点太过分了。
宋仁宗当时对范仲淹正是特别信任之时,他一听范仲淹说的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免除了晁仲约的死罪。
这下可让富弼不高兴了,下来后,他气愤地对范仲淹说:好嘛,我们正发愁国法施行不下去,要进行纠正,可我这刚说要按国法制裁晁仲约,又被你给阻挡住了,下来我们怎么让众人心服?
范仲淹悄悄地对他说:自大宋开国祖宗以来,未尝轻意杀戮大臣,这是盛德之事啊,我们为何要轻意破坏这一规矩呢?并且,我和你在这朝廷上,同僚之间同心的有几人?即使皇上的意思我们有时也捉摸不定啊!如果我们轻易地诱导皇上杀戮臣下,哪一天他杀顺手了,我们自身也不敢保啊!
富弼说:像我们这遵纪守法的,哪会有这事?

虽然,富弼对范仲淹的为人很尊重,但对他的话始终不以为然,怎么也想不通他为何替罪人讲情,对他的解释,还以为是在狡辩。
后来,在汴梁城西,也闹起了盗贼,盗贼对周围各地进行抢掠,守卫官员弃城而走。
朝廷知道后,二人又在宋仁宗面前争论起来。富弼要将守卫官员处以军法,范仲淹又以这些地方没有城郭,又无甲兵,所以才弃城而走,应该对他宽大处理。宋仁宗又听从了范仲淹的意见。
罢朝后,富弼这回气坏了,他对范仲淹说:你是想成佛还是怎地?
范仲淹笑着说:人当佛有什么用?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还是那句句,当今皇上这么年轻,我们怎么能教他杀人呢?一旦让他开了杀戒后,有一天,我们的脑袋也可能保不住呢!
富弼心里还是不太服气。
不光富弼不服气,谏议大臣欧阳修也不理解,对此甚为反对,在他的奏中书说:
朝廷法纪破坏,已到如此地步,如果不革除前非,再妄施宽政,怎么能整顿国家纲纪呢?像晁仲约等这事,情理至重,应该深加惩戒,可是却却执政者者无端曲解了。如果说是因为朝廷平时没有防备,不能全部怪罪地方官员,那么,假如有杀了父兄之人,还要归罪于朝廷平时没有教化,而不予治罪吗?……
可后来的一件事,让富弼心服了。
宋仁宗后来一段时期,对范仲淹和富弼不那么信任了,两人先后外放到外地为官。一次,富弼自河北回到京城,到城门时,却不放他进城来,只得宿于城外驿站。

他搞不清楚皇上这是什么意思,连城也不让进,皇上是否会听信别人的谗言,对他更凶险的处置呢?他心惊胆颤地一直到半夜也不能入睡,绕着床不断地叹气说:
范仲淹,真是圣人啊!我不如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