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一代名臣富弼:有王佐之才,幸亏他,北宋在强敌环伺中得以存活

时间:2025-01-28 06:09:32

史学界一直有个说法:北宋无将,南宋无相。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他采纳丞相赵普计谋“杯酒释兵权”,开启了“文官吃香,武将吃瘪”的朝代。

北宋立朝之初,强敌环伺,与辽、西夏作战屡战屡败,军事羸弱的北宋能生存下来,幸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富弼。

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出身官宦世家。据说富弼出生时,母亲梦见天上有旌旗和大雁降落在庭院中。富弼自幼聪慧过人,年少成名,被誉为“洛阳才子”。富弼所处的时代,可谓人杰辈出,群星璀璨,如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名家林立,他能获此殊誉,其实力可见一斑。

范仲淹被贬经过洛阳时,结识富弼之后,称其有“王佐之才”,还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宰相王曾和晏殊,不曾想成就了一段姻缘。晏殊也是奇才,却主动求亲,范仲淹牵线搭桥,富弼迎娶了晏殊之女。

富弼生性至孝,温良宽厚,颇有君子之风。年轻时,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人又说:“叫着你的名字骂的。”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 的人吧。”那位骂他的人听说此事后,惭愧不已。

宋仁宗恢复了制科,所谓制科,就是由皇帝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目的在于选拔特殊人才。富弼以“茂才”一等步入仕途,恰好这一年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三年。复官后,范仲淹因为议论废除皇后一事而被贬,富弼上书求情也被降职。

仁宗年间,山东匪患四起,官府软弱无能,不但不镇压,反而开门延纳。朝廷派范仲淹严查此事,范仲淹认为贼匪实力强大,官府确实兵力不足,用拉拢代替围剿,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应当予以宽恕。而富弼认为,山东官员姑息养奸,必须严惩。因为意见不合,二人发生争执,言辞激烈。

很多人指责富弼以下犯上,辜负了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他却解释道:“我与范先生是君子之交,当年他举荐我,正是因为我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我承蒙范公提携有如今地位,如果为了报恩就与他保持一致立场,那才是对他最大的辜负。”没想到,有人当面指责富弼时,范仲淹竟然说:“我欣赏富弼,正是因为他不同俗流。”

富弼不仅学识渊博,还善于雄辩,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他对北宋最大的贡献就是撬开辽夏联盟,稳固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为北宋赢得了发展时间和空间。

澶渊之盟后,近四十年边境无战事。后来西夏兴兵攻宋,三战皆胜,大宋朝深陷战争泥淖。辽国浑水摸鱼,扬言若是不答应割地,就兴兵伐宋。

为避免双线作战,仁宗皇帝物色出使辽国人选,目的就是求和,但这个任务无人敢接,身入辽国,恐怕有去无回,一旦谈崩,国家蒙难,就成了千古罪人。

在危难之际,富弼只身赴险。面对辽兴宗的威胁,富弼并没有被吓倒,而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据理力争。他以澶渊之盟为例,两国交好,大宋每年的岁币都归君主所有,臣下一无所获。而两国交兵,祸归君主,臣下得到好处。如若发动战争,不仅对宋朝有害,辽国同样也要付出代价,又不能保证一定能胜利。听了富弼这番说辞,辽兴宗最终放弃索要土地,转而要求增加岁币,这恰恰是宋朝想要的谈判结果,因为增加的岁币,远远低于战争费用。富弼不辱使命,以一言息百万兵,回朝后,皇帝要给他升官,他一辞再辞。

1043年,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院副使,开启了“庆历新政”,主要就是整顿吏治,改革仅持续两年便宣告终结,两人遭到排挤,自请外调出京。重回京师后,富弼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为宰相。在位七年,母亲去世后,富弼离职回乡服丧,皇帝空着职位五次起用他,富弼五次上书坚辞,不恋官位。

英宗即位后,富弼得到重用,再度拜相。唐朝以来,官员向宰相行礼,宰相可不用还礼,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不用下台阶送客。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都以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对方坐下说话,客人走时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府。自此,众官员纷纷学习富弼。

宋神宗即位后,为富国强兵,召王安石进京变法改制。富弼作为三朝元老,反对新法的实施,与王安石不和,于是萌生退意,上疏几十次才被批准告老回乡。

回到洛阳,富弼十多年闭门不出门,有宾客来拜见,常常称病谢绝。亲人问他为何,富弼说: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亲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不是同等对待了。如果人人都见,我病情会加重,受不了。

1083年,富弼去世,终年80岁,临死前仍然写下长篇奏折劝告宋神宗亲忠臣而远小人。神宗为他停朝三日,追赠“太尉”称号,谥号“文忠”。

富弼深受士大夫和百姓爱戴,有一次,他坐轿外出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过来,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空无一人。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就写信相互吊唁,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