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争当霸主——以仁义的名义谋取天下,却成为笑话
悲剧国君:仁义怎堪谋天下——宋襄公图霸
宋襄公是一位以仁义著称的国君。齐桓公死后,他想継承桓公的霸业,争当霸主。但是,他根本不懂得争霸的实质,幻想用仁义实施霸业,结果泓水之战被楚军打得大败,自己也受了伤,回国之后不久便死了。宋襄公图霸遂成为春秋大国争霸中可悲的一幕。
宋襄公的父亲是宋桓公。宋桓公在世的时候,立了公子兹父为太子。后来,宋桓公却又十分喜爱另外一个儿子公子目夷。
一次,宋桓公生了病卧床不起,公子兹父非常担忧。他想,父亲有病,怎样能使他高兴呢?于是,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便来到宋桓公床前,说:“请陛下改立目夷做太子吧!他既比我年长,也比我有能力。将来他当国君,我当相辅佐他。”
宋桓公问:“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公子兹父回答:“我的舅舅在卫国,他十分喜爱我。如果我将来即位为君,就没办法到卫国去居留了。不能到卫国去,是违背我母亲心愿的。另外,我的才能确实比不上目夷。”
宋桓公不同意,公子兹父一再坚持,在这种情况下桓公便点头同意了。他派人召来公子目夷,对他谈了此事,目夷推辞道:“我弟弟兹父能以国相让,这是世间最大的仁义之举。我的为人修养实在不如他,而且是庶子,即位以后名不正言不顺。”说完这话后,目夷就躲到了卫国,公子兹父也跟着一起到了卫国。
三年之后,有一天宋桓公生病,派人到卫国去召公子兹父回国,说:“你若再不回来,国无太子会使我担忧,病情加重。”听到这话,太子兹父才从卫国回到宋国。不久,公子目夷也回到宋国。
宋桓公三十一年(前651年),宋桓公病死。太子兹父即位,这就是宋襄公。襄公即位后,任命目夷担任左师,管理政务。目夷很有行政能力,使宋国的政治局面迅速改观。
宋襄公即位不久,恰逢齐桓公召集各国诸侯在葵丘会盟。齐桓公和管仲当面托付宋襄公,让宋国将来帮助齐国的公子昭即位为君。宋襄公见得到霸主的信任,十分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早年,宋襄公的母亲生下襄公后回到卫国,就没有再回宋国。宋国在黄河以南,卫国在黄河以北。自襄公离开卫国后,母亲没能再见到他,思念之情难以排遣。于是,作诗一首以抒情怀:
谁说河面太宽广,
芦苇编筏可渡航。
谁说宋国路遥远,
踮起脚来可相望。
谁说河面太宽广,
一条小船可通航。
谁说宋国路遥远,
疾行只需一早晨。
宋襄公八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五个公子争夺君位,厮杀不已。内乱中,公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帮助。宋襄公受了齐桓公的委托,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联络诸侯,像齐桓公一样做霸主,就答应了公子昭,准备会合诸侯共立公子昭为齐国的君主。
宋襄公拥立齐孝公登上王位,抬高了自己的声望,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约定共同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即君位。可是,多数国家没有理睬宋襄公,只有卫、曹、邾三国的人马前来会合。
宋襄公带着四国的兵马气势汹汹地到了齐国,齐国的大臣们见来者不善,而且对方是来执行当初桓公遗嘱的,名正言顺,于是杀掉已经立为国君的公子无亏,迎接公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
齐国是霸主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屈服于宋国,使得宋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宋襄公踌躇满志。宋襄公十年,襄公想再次约合各国诸侯开会。鉴于上次经验教训,怕大国不理睬自己,便先召集曹、邾、滕、鄫四个小国举行会盟。
到了开会的日子,曹国和邾国的国君准时到了,滕侯没把宋襄公放在眼里,过了几天才到。鄫国的国君鄫子干脆没有前去参加。宋襄公好像蒙受了奇耻大辱,觉得如果不给不听指挥的诸侯一点颜色看看,自己的威信就树不起来。
宋襄公责问滕宣公何故迟到,滕宣公讲不出合适的理由,宋襄公一怒之下把他囚禁起来。鄫子听到这个消息,知道鄫国不是宋国的敌手,便匆匆赶赴会议。宋襄公见到鄫子更是怒发冲冠,喝道:“我召集盟会,小小鄫国竟敢不来参加,罪大滔天!”随后命令邾文公把鄫子押到次睢神庙内,用鄫子祭神,用以威慑东方的小国。
宋国的左师目夷警告宋襄公说:“古代祭祀有专门的制度,六种牲畜不能随便使用,小的事情不能用大的牺牲祭祀,你又怎么敢用人来作牺牲品呢?”宋襄公没有听从目夷的劝告。
杀了鄫子,滕宣公百般求饶,宋襄公此时怒气已消,便下令释放滕宣公。
宋襄公的做法引起曹共公的极大愤慨。没等到歃血为盟的日子,曹共公就径自回到曹国。宋襄公本想杀一儆百,震服各小国,岂料曹共公暗中逃走,今后还怎样发号施令?宋襄公又带着宋国军队进攻曹国。
左师目夷眼看宋国失去人心,劝宋襄公说:“如今陛下的德政在国内尚未昭彰,却发兵攻打别的国家,怎么能行得通?我们应该先检讨自己的品德,等到自己品德完善以后再讨伐别国。”这次进攻曹国,结果不了了之。
宋襄公以武力威胁各小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称霸之心不死,便决定前去联络楚国。
宋襄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左师目夷坚决反对。他认为,楚是蛮夷之邦,素来不讲信义,约请楚国前来好比引狼入室。
宋襄公却不以为然,他以为只要把楚国拉过来,自己马上就可以当上霸主,于是,便派遣使臣前往楚国,带去丰厚的礼品,请楚成王到宋国的鹿上(今山东曹县东北)与齐、宋共同开会,商议会合天下诸侯订立同盟,彼此友好,不再互相攻伐。楚国欣然接受了宋国的要求。
宋襄公十二年春天,齐孝公先来到宋国。齐孝公是由宋襄公帮助当上国君的,当然不能忘了他的大恩。没过几天楚成王也到了宋国的鹿上。三位国君排位坐下。宋是公爵,又是主人,坐了第一位;齐是侯爵,坐第二位;楚是子爵,排第三位。
宋襄公振振有辞地说:“敝国打算会合诸侯,共辅周室,地点在盂(今河南睢县孟亭),时间在七月。大家都不要带军队,你们看如何?”楚成王、齐孝公都表示同意,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左师目夷十分忧心地说:“宋只不过是个小国,却要同大国争地位,这是一种招惹祸端的行为。假使宋国仅仅被楚国打败倒是幸事,弄不好会亡国的!”
这年秋天,宋襄公乘车到盂地去会盟。左师目夷提醒说:“楚是蛮族,向来不讲信义,万一带来武装力量就危险了。还是带些兵马赴会为妥。”宋襄公不在乎地说:“既然约定不带武装,我们怎能失信于诸侯呢?”
宋襄公赶到盂地的时候,楚、郑、陈、蔡、曹、许各国君主都已经到了,只差齐孝公和鲁僖公没到。齐孝公因宋襄公把自己当作臣属一般,心中不悦,不愿意与会;鲁僖公不愿与楚蛮交往,所以没来。在这次盟会上,宋襄公还想与楚成王争地位,楚成王毫不客气地将宋襄公用武力劫持起来。左师目夷慌忙逃回国都。
左师目夷回到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立即同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商议抵御楚军。公孙固认为,楚人劫持襄公为人质,必会以此要挟宋国。为安定国内,根绝楚人的要挟企图,应立即选立新的国君。大臣们一致赞同目夷为君。大敌当前,目夷也不推辞,随后发号施令,派兵固守睢阳。
不久,楚国大军攻至城下。楚将斗勃在城外高声叫道:“你们国君已被我们俘虏,如果你们尽快投降,或许还能保住他的性命!”
公孙固站在城上高声回答:“我们宋国已经有了新的国君,我们不会投降!”楚成王十分恼火,要杀宋襄公。
大夫成得臣劝阻说:“宋国已立新君,杀其旧君犹如一般的俘虏,没有什么意义,倒不如把他放回宋国。这次会盟,齐、鲁两国没有参加。鲁国自称礼义之邦,我们不妨带上礼品请鲁国前来。鲁僖公来后,一定会替宋襄公求情,我们借机顺水推舟。这样,既能落得一份人情,又能把鲁国拉拢过来。”楚成王觉得言之有理,立即照办了。
这年十二月十日,鲁僖公到了宋国的薄(即亳,今河南商丘北),参加各国诸侯的会盟。郑文公便在盟会上提议由楚成王当盟主。其他小国不敢反对,鲁僖公说:“做盟主必须注重道义,眼下盟主劫持了宋襄公,让天下人怎能心服呢?应该先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被放出来,公子目夷已派人来迎接他了。宋襄公回到国都,重新做了国君。回想这次盟会,越想心越烦,满腹怨气一下子全都集中到郑国身上。
宋襄公十三年夏天,襄公发兵讨伐郑国。司马公孙固劝阻说:“郑国虽小,但它依靠楚国。宋、郑交战,楚必派兵干涉,我军敌不住楚军。”宋襄公概不依从。大军气势汹汹扑向郑国。郑文公慌忙派人向楚国求救。
楚成王得悉,率领大队人马径直扑向宋国国都,宋襄公急忙回军阻击。宋、楚两军在泓水两岸隔河对峙。当时,宋军已经摆好军阵,等待出击。楚军正在抢渡泓水,有的已经上岸,有的仍在河中。
司马公孙固见有机可乘,对宋襄公说:“楚军兵力强,我军人少,应趁楚军还没完全渡过河的时候发动攻击,可将其一举击溃!”
不料宋襄公却说:“寡人不能乘人之危!”
楚军陆续上岸,但还没摆好阵列,一片混乱,公孙固再次提议发动攻击,宋襄公仍坚持说:“那不行!”直到楚军摆好阵列,襄公才下令开战。
宋军哪里是楚军的对手,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宋襄公的腿部也受了伤。
逃回国都后,人们都责难宋襄公。事已至此,襄公仍不知改悔,强辩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寡人的国家虽然贫弱,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公孙固批评说:“陛下根本不懂战术,当我军面对强大的楚军,楚军在险要之处无法布阵,这就等于上天在帮助我们。当敌人在半渡时,我军应乘机攻击,或许可以取胜。培养人民的爱国思想,使他们勇于作战,唯一的目的是杀敌卫国。受伤的敌人,为什么不能杀死?假如可怜敌军中的老年人,还不如向他们屈膝投降。三军将士靠勇气作战,战鼓就是用来鼓舞士气的。善于鼓舞士气的话,遇到险阻也可以作战;鼓声大作,士气高昂,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大约过了七个月时间,宋襄公腿部的伤急剧感染,屡治不愈,最后一命归天,他图谋称霸的事业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宋国从此衰弱下去。后来真正成为中原霸主的是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