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宋仁宗献财不献地,富弼巧舌如簧“护面皮”,晏殊:要之何用?

时间:2025-02-06 02:12:56


北宋仁宗时代,国朝懦弱无能,西夏势大,发动战争复利系统,不断侵扰宋朝边境,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焚毁城池,抢走牛马粮食,杀害无辜百姓。

契丹国王一看宋朝这副倒霉样,觉得好处不能让西夏独占,于是派使者前来谈判关南的土地问题。原来,关南这些土地是后晋后敬瑭割给契丹的,后被周世宗柴荣收复。朝廷派富弼前往契丹,表明朝廷对这个问题的立场。

富弼对契丹国王说:“我们两国都好40年了,怎么忽然请求割地?”

契丹国王早就想好了借口说:“你们南朝先违背了盟约,堵塞了雁门关,增加塘水,修沿城隍,登记民兵,你们想要做什么呢?我的大臣请求举兵南征,是我阻止了他们想要和平解决,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不要怪我们不仁义了。”

富弼却不接这个话头,反倒谈起了历史说:“你们北朝怎么能忘而负义?当年澶渊之战,你们大败,是我朝珍惜兄弟之情,没有乘胜追击,如果我们追击,你们北朝的军马没有一个能逃脱的!“

契丹国王本能感觉富弼这番话有些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绷着脸一言不发。

富弼接着语重心长的说:“打仗对您又有什么好处?不打,每年给您的岁钱一分不会少,而臣下一无所获;如果打仗,利益就要分配给臣下,而战争的祸害却要您一人承担。所以,那些劝你用兵打仗的人,都是为他们自己打算的。当今,中国疆土辽阔,拥兵百万。北朝想用兵,能够保证一定会胜利吗?就说假使侥幸取胜,所损失的兵士马匹,是由群臣来补充呢,还是由君王你来承担?如果两国互通友好,岁币全部归君王你。(1005年1月,根据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而这对群臣有什么利益呢?”

听完富弼一席话,契丹国王已经被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连连点头称是。


富弼又就对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堵塞雁门关,是为了防备西夏的元昊;增多池塘里的水是开始于何承矩,事情发生在两国通好之前;城隍加固因破旧才加以重修;登记民兵,是为了补缺,并不是违背盟约的事。”

契丹国王说:“事情虽然如此,但关南之地,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应当归还给我们。”

富弼解释说:“后晋用卢龙这个地方去贿赂契丹,后周世宗又收回关南之地,这都是前朝异代的事情了。如果我们双方都收回自己的地盘,难道还会有利于契丹吗?”

契丹国王见说不过富弼,就让他先退下了。

富弼从契丹国王那儿退出以后,契丹国的刘六符不服气对富弼说:“如果我们国王拒绝接受钱帛,坚持要割10县你又将怎么办?”

富弼不软不硬地说:“我朝皇帝说为祖宗守卫国土,怎么胆敢把土地给予别人?北朝所需只是赋税罢了,我不忍心使两国百姓死于战争。所以才不给土地而增加钱帛。富弼进一步说:“如果你们一定坚持要关南之地,这便是诚心要破坏两朝通好的盟约,只是以此为借口罢了。”

第二天,契丹国王召请富弼一起去打猎,想作最后的挣扎。他让富弼的马靠近自己,对富弼说:“我若收到关南之地,两朝便可以永远享受欢乐,国家和好。”

富弼毫不犹豫的反驳:“北朝既然以收到土地为荣耀,而我朝则必以失去土地为耻辱,兄弟之国,怎么能够使其一辱一荣呢?”

契丹国王瞟了富弼一眼,不再搭理挥鞭快马离开!

猎罢归来,刘六符对富弼说:“我们国王听到你们关于荣与辱的谈话,感悟很深,不割地了,那只有联姻一事可以商议了。”

富弼晓以利益大小,说:“婚姻之事,以后容易发生嫌隙。我朝的长公主出嫁,陪嫁不过10万婚钱,哪比得上岁币年年都有,永远享受不完的好处呢?”


当富弼再次出使契丹国时,契丹国王说:“南朝既然给我们增加了岁币,措词时应该使用'献’字了。”

富弼指出:“南朝是兄长,哪儿有哥哥向弟弟献币的说法呢?”

契丹国王说:“那么改用'纳”富弼也不同意。

契丹国王推理说:“南朝既然同意用重金赠我,就是惧怕我们。用献与纳这两个字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并进一步恫吓说:“如果我们举兵南下,你们不后悔吗?”

富弼以理力争说:“本朝兼爱南北方人的百姓,所以不惜改变过去的盟约而增加岁币,这怎么是惧怕呢?”

契丹国王被富弼说得不耐烦有些生气:“你不要固执,这种事是古已有之的。”

富弼说:“自古以来,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兵,当时的馈赠有时称献或纳。后来,唐太宗擒获了突厥的首领,哪里还有这样的事了呢?”

契丹国王被富弼整得没脾气了,也明白他的决心不可改变,但也知道有人的意志不够坚强,软弱可欺,就亲自派人到北宋商议。

契丹使臣一番吓唬,宋仁宗接受了晏殊的建议,同意用了“纳”字。

在封建王朝,国家是皇帝与臣子的国家,国家之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并不时常一致,所以无论是宋仁宗还是富弼以及其他大臣,为了保存自己的核心利益,都一致的选择牺牲百姓的利益,之后的清朝也是这样做的,反正给的是百姓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