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之泓水之战

时间:2025-01-11 08:32:28


泓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8年,战争的发动者是宋国国君宋襄公,他在历史上以标榜“仁义”著称。他以“仁义”起家,也因“仁义”覆败。在泓水之战中,他以“仁义”指挥战争,遭到了彻底失败,还因此负伤致病,搭上了性命。因此,在介绍这场战争之前,有必要先谈谈宋襄公和他所谓的“仁义”。

一、讲“仁义”的宋襄公

宋襄公的名字叫兹甫,是宋国国君桓公的嫡子,被立为太子。公元前551年,宋桓公病重了。兹甫一再请求病危的父亲把君位传给庶兄目夷。他说:“目夷年长又仁义,请您改立他为太子吧。”目夷推让,也向宋桓公说:“兹甫连君位都要让出来,这是最大的仁义了。我哪里及得上他。而且,他本身就是太子,君位理应由他来继承。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死了,兹甫又推让一番,然后才即位。他就是宋襄公。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控制力越来越弱,为了争夺最高权位,各国宗室往往争权夺利,上演了一慕慕的流血惨剧。宋襄公居然一再推让君位,这在当时看来,是件“仁义”的事。因此,大家称他是个讲“仁义“的国君。宋襄公名利双收,尝到了讲“仁义”的甜头。这时候,霸主齐桓公通知各国要在葵丘召开会盟大会,刚即位的宋襄公来不及办理完老爹的丧事,就先去会盟了。这事感动了齐桓公,因为宋襄公有仁义之名,齐桓公将太子昭托付于他,日后如有动乱,请宋襄公帮助太子昭,他受宠若惊地拍着胸脯答应了。宋襄公认为目夷不肯接受君位,也很“仁义”,就任用目夷为相,堂兄公孙固为司马,帮助他治理国家。都是讲仁义的自家兄弟,哥几个把国家治理的不错。过了8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了,他的5个儿子争夺君位,太子昭逃到宋国,请宋襄公帮助他。宋襄公觉得帮助太子昭即位是件“仁义”的事,他立即派人联系各诸侯国出兵,然而却没有得到多数‬国‬家特别‬是强‬大的‬诸侯国的响应,唯卫、曹、邾三个小国派‬出了兵马‬相助。军队‬不‬多‬,宋襄公仍然‬于公元‬前642年,率领部队前往齐国,齐国有‬一些‬贵族‬同情‬公子‬昭‬,他‬们借‬机杀‬掉了篡‬位‬的‬‬公子无亏与竖刁,易牙被逐出齐国,公子昭顺理成章地回到齐国,登上了王位,这就是齐孝公。

一出‬手‬就平定‬了‬齐‬国‬叛乱‬,宋襄公名气大盛,“如此大‬的功业‬‬”。使‬他‬认为自己可以接替齐桓公的霸业了‬。因为四大强国秦楚一直是中原诸侯眼里的“蛮夷”,宋襄公认为他们没有资格做霸主的位子,秦‬国‬又‬远离‬中‬原‬,也‬不能‬争‬霸‬,晋国因为长期内乱,现在国力也不行。齐国内乱且受宋襄公恩惠,其他‬诸侯‬国‬都是中‬小‬国‬了。宋襄公觉得当前机会难得,可以当‬霸‬主‬了,但主要不是以军事‬实力争霸,而是以春秋大义来确立霸主地位。

二、宋襄公争当霸主

齐桓公曾多次召集诸侯,主持盟会。黄河流域的诸侯都奉他为头。那时侯,齐国的威望高到极点。现在,宋襄公平定了齐国内乱,把齐桓公指定的太子立为国君,这样,无形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宋襄公“当仁不让”,准备接着齐桓公当霸主了。但是,霸主的头衔可不是自封的,需要取得一些诸侯的拥护才行。于是,他就想效仿齐桓公的做法,召集一些诸侯开会,先造舆论。但恐怕大诸侯国不买他的帐,还有鲁、郑等与宋国实力相当的国家也不一定听他的。就先约了几个小诸侯来曹国南部开会。但是,那些答应来的小诸侯都没有按时到齐,藤国迟到了,鄫国‬会都‬开‬完‬了才‬‬到‬,曹‬国‬没‬开‬完会就跑‬‬回去了。

丢了面子的宋襄公怒了。小国都不听招呼,看来,“仁义”是不适合他们的。他不听目夷的劝阻,扣押了藤国国君,把鄫国‬国‬君杀‬了祭祀‬雎水之‬神‬,又‬出‬兵‬攻打‬曹‬国‬。

“摆平”了这些小国,宋襄公就准备同大国打交道了,以便确定他的霸主地位。当时的第一大国是楚国,占有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疆域辽阔。这个中原国家眼中的“蛮夷”不断向北方扩张,那时,楚成王在位(前671年——前626年),国力十分强大,鲁、陈、蔡、郑等中小诸侯国都被迫与楚订立了盟约,成为楚国小弟。对于这样的强国,宋襄公打算采取联络它的办法,他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把楚国搞定了,那些跟楚国订立盟约的国家就能一起过来了。他的霸主地位就可以确定了。他把这步高着告诉了目夷。目夷却不同意,他说:“首先宋国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当霸主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这会给国家带来祸患的。其次,楚成王野心很大,能力也很强,楚国都不尿周天子了,自己僭越称王,这样的国家,怎么能让咱们做霸主呢?”但宋襄公仍然坚持己见。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齐孝公两大诸侯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开个小会,会上,宋襄公要求楚成王约请他的盟国参加他召集的诸侯大会。楚成王听到他要做霸主,心中好笑,没有明确表态,但还是答应了参会。到了秋天,宋襄公兴高采烈地来到盂(今河南睢县)地去大会诸侯,以为“霸业”成功了。楚成王及其他一些诸侯也到了盂地出席会议。宋襄公要当盟主,与楚成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楚王一声令下,楚国武士一拥而上,就把这位“盟主”扣押了。顷刻间盟主变成了囚犯,会场大乱,目夷乘乱逃回宋国,准备应变。楚成王带领楚军,押着宋襄公就攻打宋国。幸亏目夷已有准备,楚军一时攻不破城。楚成王讹诈宋国人说:“若不投降,就杀掉你们的国君。”宋国人没有上当,坚决不降。楚成王进攻宋国本来只是临时的措施,有便宜就捡,没便宜就撤,他看这招不好使,就押着宋襄公回国了。想做霸主的宋襄公成了一个笑话。


三、为出口气,宋襄公挑起泓水之战

楚成王没在宋襄公身上榨出油水,但毕竟人家还是一国之君,不能杀,还得好好养着,出了意外还得负责任。只好找个台阶,把宋襄公放了。目夷等一邦大臣把宋襄公迎回宋国,他越想越生气,楚国太不仁义了,这个仇非报不可。但是,要报仇,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公元前638年,郑国国君去朝见楚成王,这给宋襄公带来了兴师问罪的“理由”。郑国是周宣王给其弟王子友的封国,也是周朝最后一次封的诸侯国,他们竟然不去朝见周天子,却拜在蛮夷的脚下,这是非常不仁义的。在盂地会盟时,郑国就支持楚国当霸主,给楚成王摇旗呐喊,帮助楚国欺负宋国。我打不过楚国,还干不过一个郑国?把楚国的盟国打败,好歹可以出一出这口恶气。提不同意见的,还是那个目夷,他认为攻打郑国,可能会引来楚国干涉,不但报不了仇,还会吃败仗,劝阻宋襄公出兵。但是宋襄公还是不听,那年夏天,他带领大军攻打郑国。郑国难以打退宋军,果然向楚国求救,楚国立即发兵,直取宋国。这招攻宋救郑,比著名的围魏救赵还要早285年。

四、宋襄公泓水之战惨败

宋军急忙往回赶,进到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北岸,楚军已到达南岸了,两军隔河相望,大战一触即发。目夷又劝宋襄公,楚强宋弱,趁还没开战,同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不答应。宋军列好了阵,楚军正在乱哄哄地渡河。目夷对宋襄公说:“敌军多,我军少,趁他们正在渡河的时机,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或许能够打败他们。宋襄公不同意。他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能乘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过了一会,楚军全部渡过了河,但还没有摆好阵势,目夷又建议道:“乘他们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我们击鼓发动攻击,还可以打赢。”宋襄公仍不同意。他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能攻击不成阵的队伍。”等楚军摆好了阵势,千军万马冲杀过来,宋襄公下令还击,宋军抵挡不住了,一个个倒了下去。宋襄公的亲兵卫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他的大腿也挨了一箭,伤的还不轻。在目夷等人拼命保护下,宋襄公狼狈地逃了回去,他争霸的理想由此破灭。泓水之战也因他这番操作,成为了古代著名战役,宋襄公也因此在历史中留下了大名。


回到宋国,大臣们都埋怨宋襄公丧失战机。宋襄公还辩解:“讲仁义的人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这叫“君子不重伤”,也不去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这叫做“不擒二毛”,我怎能向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发动攻击呢?”宋襄公的伤势很重,那时又没有云南白药,再加上连窝囊带生气,泓水之战后几个月就因伤致病死去了。宋襄公一向标榜所谓“仁义”,在战争中也亮出这面旗帜,真是愚蠢,他尝到过“仁义”的甜头,自以为得计。于是,就不分场合,不分条件地到处搬用“仁义”,在最需要讲谋略、用智慧的军国大事上也讲仁义,甚至在面对强敌的战场上还讲仁义。结果,骗人害己,连性命都因此送掉了。泓水大败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所谓“仁义”虚伪性的绝大讽刺!其实,在春秋时代,仁义不过是统治者手里的一块欺骗人民、笼络人心的招牌罢了,当时,周王室不断衰弱,他们提倡的仁义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宋襄公还在打着这面破旗,他的结局真的是可怜、可悲、可叹!我们对真诚的朋友是应该讲仁义道德,但对敌人则必须斗智斗勇,绝不能做宋襄公,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个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