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黄炎培是党外人士,为什么能担任副总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众望所归地成为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总理,下面还设有四位副总理,分别是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
董必武和陈云都是资深的共产党员,郭沫若给人的印象是党外民主人士,但实际上他很早就是秘密党员了,真正的党外人士,只有黄炎培。
那么,黄炎培为什么能出任新中国第一届副总理呢?
第一,黄炎培在近代史上地位很高,而且长期与我党肝胆相照。
黄炎培很早就参加了同盟会,跟着孙中山一起闹革命,堪称民国元老,而且,黄炎培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像今天的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等等高校,都是黄炎培等人筹建的。
后来,黄炎培还与张澜等人创建了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与胡厥文等人成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非常大。
更加可贵的是,黄炎培与共产党人长期肝胆相照,与周恩来等人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皖南事变发生后,黄炎培还特地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怒斥:“当局如此处置,是绝对错误的!”
1945年7月,黄炎培与章伯钧、傅斯年等国民政府参政员来到延安,与毛主席进行了著名的“窑洞对”。
黄炎培直言不讳地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对此,毛主席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后,深表赞同。
第二,黄炎培在旧中国工商界的影响非常大,人脉极广。
新中国要进行经济建设,离不开进步资本家的支持,而黄炎培在工商界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
早在1908年,黄炎培就创办过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来还去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考察职业教育,回国后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重庆中华职校、上海中华工商专校等等,培养了无数工商业技术人才。
因此,当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被任命为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主管新中国的轻工业发展。
其实,黄炎培是不愿意做官的,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两次邀请他担任教育总长,他都明确拒绝,因此,当新中国邀请他担任副总理时,他起初也是婉言谢绝,说自己不适合做官。
但是,周总理给他解释说:“现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黄炎培这才答应出山。
后来,他对儿子说:“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第三,副总理需要有党外民主人士的代表,黄炎培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新中国成立时,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要吸收党外民主人士进入政府任职,比如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共有六位,其中三位都是党外人士,包括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在四位副总理中,也需要有两位党外人士的代表,其中郭沫若虽然很早就是党员了,但他的身份一直是保密的,而且长期以来都是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活动,因此,郭沫若就作为党外人士的代表,当选为副总理,主管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另一位党外代表应该选谁呢?当时有很多著名的民主人士,比如张澜、李济深、谭平山、章伯钧、沈钧儒、马寅初、马叙伦、罗隆基、邵力子等等。
其中,张澜、李济深都是副主席的人选,另外几人也都担任着重要职务,比如谭平山是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章伯钧是交通部部长,马叙伦是教育部部长,罗隆基是民盟副主席等等。
另外还有何香凝,在妇女界的地位仅次于宋庆龄,宋庆龄已经担任副主席了,何香凝担任副总理也是可以的,但是,何香凝谢绝了这个提议,说自己一是能力不够,二是在统战工作上更有影响力,因此,何香凝后来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从事侨务工作。
在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中央就提议由黄炎培担任副总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是非常合适的。
其实,对于这一代革命家来说,担任什么职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人民服务,共同把新中国建设起来,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另外还有一个巧合的事,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而黄炎培的生日正是10月1日(18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