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春秋五霸之二 | 宋襄公,泓水惨败为何让人贻笑千年?

时间:2025-01-12 08:32:17

……



宋 襄 公

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但是他的仁义,道德还是值得赞颂的。



历史典故

宋襄之仁

前一篇介绍晋文公的文章说到,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夺君主之位。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希望邀请各诸侯国,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并不大,除了三个小国带了人马来,其他大国都没有把宋国的邀请当回事。

之前的齐国是盟主国,现如今公子昭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取得君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而宋国也因为帮助齐孝公而得以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宋襄公本来雄心勃勃,希望能达到齐桓公之前的霸主地位,但是因为这次的事,发现中原的几个大国都没有理睬他。于是宋襄公就去联络楚国,希望能借助楚国的势力让自己坐上盟主之位。

公子目夷觉得宋国是个小国,现在却想要当盟主,这是不会有什么好处,于是极力反对。但宋襄公不肯听他的话,还是决定于公元前639年七月邀请各国诸侯在宋国盂(音yú,今河南睢县西北)这个地方召开大会。

到了七月大会召开前,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多带兵马前去赴会,防止楚国不怀好意。宋襄公却说:“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结果,开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但是楚国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也多。宋襄公不服气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随从立马脱掉外衣,露出一身铠甲,把宋襄公押走了。后来,经过齐、鲁两国调解,楚成王当上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越想越生气,尤其是自己的邻国郑国也附庸楚国,跟自己作对。为了出这口气,宋襄公于公元前638年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小,无力抵抗,便向楚国求援。楚成王并没有急于救援郑国,而是派兵直接攻打宋国。宋襄公没有提防,只得回援,在泓水(音hóng,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驻扎下来。于是便发生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打算进攻宋军。公子目夷觉得楚国势大,正面交锋一定不能讨得好处,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人多兵强,明目张胆在白天渡河,是不把咱们放在眼里。我们应该趁他们渡河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不听劝阻,他认为楚国不讲仁义,在上次会合诸侯时,说好各国都不许带兵,楚国却不讲信用,私自带兵。现在我们虽然兵力不及楚国,可我们宋国讲仁义,不义之兵怎么能胜过仁义之师呢?

宋军来到泓水北岸,靠占有利地势,以逸待劳。宋国司马公孙固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出兵攻打。宋襄公初次拒绝,认为这种做法不是“仁义之师”应该所为,还振振有词说等他们渡过河再打,才堂堂正正。

楚军全部顺利渡过泓水。开始布阵的时候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完,阵脚还未稳时、发动攻击,把他们击垮,但宋襄公仍然不为所动,还批评公孙固这样不仁义。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路杀过来,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全被楚军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

宋国的百姓对宋襄公骂不绝口,明明可以取胜的,却被宋襄公指挥失败。宋襄公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还辩解说:“古之为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公元前637年,宋襄公伤重而亡。

从此人们便将宋襄公的这种战术思想称为“宋襄之仁”,讽刺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