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郑庄公:比曹操更具备奸雄属性,是导致“礼崩乐坏”的元凶

时间:2024-12-21 09:12:10

郑庄公,是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作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通过示弱来麻痹试图夺取权力的弟弟,诱使弟弟认为他软弱无能而首先发难,殊不知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铲除了异己以后,郑庄公开始建立自己的霸权,途径是通过和周天子争势。郑庄公不知道,他这么做对于郑国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郑国的国君也是姬姓,他无法带领郑国保持长期霸业的深层次原因,是他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那就是“礼崩乐坏”,他太看重利,而万全无视礼。礼的存在是为了巩固周王室而存在的,一旦“礼崩乐坏”,郑国这个作为捍卫周王室而存在的国家,命运就不言自明了。

提到奸雄,很多人会想到曹操,实际上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其体现出的奸雄特征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庄公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因此母亲多次向父亲郑武公建议,让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继位,但长幼有序,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了郑武公去世,郑庄公继位后,母亲武姜替叔段要封地,她看上了制邑,但郑庄公没有答应,他对母亲说:“母亲,那里是个险要的地方,把叔段安排到那里,是件很危险的事,除了那里以外,所有地方都可以任凭母亲挑选!”武姜于是要求把京邑封给叔段,京邑之地比京都都要大,但郑庄公没有犹豫,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大臣们很不解,他对郑庄公说:“您这样放纵您的弟弟,是不妥的,京邑这个地方比郑国的国都都大,如今他在京邑做出了超越礼仪的事情,这是很危险的事!”郑庄公无奈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母亲武姜的要求,我无法拒绝呀!”大臣说:“怎么什么事情都按照武姜的意思来呢?不如给叔段换一个封邑,避免他会越来越无视礼仪,那样的话,会危及到社稷的安危!”

郑庄公的回答很有深意,他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危及自身,我们姑且看下去吧!”从表面上看,郑庄公说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但郑庄公怎么会等待上天对叔段进行惩罚呢?那可不是郑庄公的风格,在他看来,叔段这个弟弟,做自己的对手,根本就没有资格。郑庄公没有去纠正弟弟的错误,也不去约束他的行为,放纵他的野心,让郑国上下人人皆知,叔段这个弟弟有不臣之心,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不久后,叔段让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也要听从自己的管辖,这已经是公然作乱了。当大臣们把这件事告诉郑庄公时,郑庄公不动声色,他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叔段见哥哥还是没反应,更加肆无忌惮,开始让和自己相邻的城邑,也都要听从自己的号令。大臣们再次向郑庄公汇报时,郑庄公笑着说:“对君主不忠,对兄长不义的人,就算占领的地盘再大,也没有人会追随他的!”叔段开始谋划准备进攻郑国的国都,他已经等不下去了,有母亲武姜做内应,以哥哥的懦弱,似乎自己拿下国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郑庄公得到了叔段造反的准确日期后,他对自己的心腹们说:“动手的时机到了,你们先行动!”叔段没想到哥哥会先动手,被郑庄公的部队打败,自己最后逃到共国去了。

至于母亲武姜,郑庄公把她安置起来,并说出了“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的话,但一年后,在大臣的劝谏下,郑庄公意识到自己这样对待母亲,只能让人认为自己绝情缺少肚量,与春秋“小霸”的身份并不匹配,因此他“原谅”了母亲,和母亲重归于好,变成了“以德报怨”的典型,我想秦始皇对母亲赵姬前后态度的转变,就受到了郑庄公“黄泉见母”的影响,他把个人恩怨放在了国家大义之后。

郑庄公是个老辣的政治家,郑国国土面积不大,兵力也不多,但通过郑庄公的结盟之策,不断地对外用兵,其核心思想是联合鲁国和齐国,对宋国用兵。因为在郑国的附近,只有宋国是位较大的诸侯国,只有征服了宋国,郑国才有进一步施展拳脚的可能。郑庄公的号召力很大,那是由于周王室东迁时,郑国鼎力支持,因此从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开始,郑国国君就是周朝的卿士。这个卿士是干什么的呢?有点类似于齐桓公后来搞的“尊王攘夷”,郑庄公可以用“不尊重周天子”为理由,出兵去讨伐那些不臣的诸侯。但周平王时,他有意擢升虢公的官职、想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平王,表示不想再做周平王的卿士,让周平王自己看着办吧!周平王为了安抚郑庄公随即澄清,并以王子狐入郑做为人质,郑国也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周天子派王子与诸侯之间交换作为人质,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标志着周王室权力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崛起,“礼崩乐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郑庄公和周平王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郑庄公成为了无礼之人,而周平王成为了没有威信的国君。

让周天子彻底跌落神坛的,便是周郑之间的那场战争,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继位,这位君主在做王子的时候,就看飞扬跋扈的郑庄公不顺眼。于是周桓王继位后,为了摆脱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控制,免去了郑庄公卿士之位,改变了父亲周平王的软弱态度。郑庄公被免职后,索性不去见周天子,郑、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桓王没有妥协,而是纠结了诸侯联军,发动了对郑国的讨伐行动。他想改变父亲周平王在位时,失去的尊严,恢复周王室往日的荣光。但周桓王纠结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郑庄公的对手,联军很快溃败,周桓王也被射伤了胳膊,如果不是郑庄公顾及到周天子的颜面,可能在这次战役里周桓王就成了俘虏了。郑庄公不是要放过周桓王,而是作为臣子,如果抓住了周桓王,他没办法处理,弑君会成为天下公敌,他不会做;如果放了?周天子的威信何在?他也不会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放周桓王走,而后主动示弱,周桓王害怕郑国继续进攻,只好答应和解。

从这时起,礼乐和征伐之权已经不是周天子专属,有实力的诸侯们开始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拉开了大幕,而那个破坏秩序的人物就是郑庄公。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