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鼻祖——管仲,真正的经济学、管理学大师!
齐桓公(也被称为小白)能带领齐国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国,华丽转身为春秋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除了自己胸怀天下、格局够大之外,那就是他甘心做“董事长”的同时,放权给自己的总经理——管仲(管子),完全不计射钩之前嫌。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谁是华夏千古第一相?
估计很多人会回答说:诸葛亮。
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所以认同诸葛亮的人一定非常多,而诸葛亮未出山之时,却常自比管仲、乐毅(见《隆中对》)。
但了解春秋历史的人,应该更推崇管仲,他不但精通道家、儒家,更是法家先驱人物,他的“尊王攘夷”也是备受尊敬。
同时,管仲也是经济鼻祖,商业之祖,商战祖师爷,管理学祖师爷,圣人之师……
除了管理才能外,为什么大家如此推崇管仲的经济、商业才能?
看完本文,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说管仲是真正的经济学大师、天才。
管仲在2000年前就明白,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研究财富的增减,而在古代,土地就是财富的核心来源。
当然,这个传统至今还在,土地财政仍是大量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哎~~~
管仲就先从土地下手,于是「 相地而衰征」政策应运而生。
「 相地而衰征」是一种能够极大增加农户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是管仲为齐桓公设计的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方案之一。
其具体内容并不复杂,大道至简,只有两条:
第一条:把所有耕地重新统计后,按照劳动力平均分配。
在此之前,周天下的诸侯国实行的都是井田制,什么是井田制?
我们历史课上应该都学过:春秋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室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同时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中间为公田要先耕种,周边为私田后耕种。
因为公私有别,农户对其重视程度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他们在私田上精耕细作,公田上当然是得过且过。
看来几千年下来,人心、人性就没有变过啊~~~
结果可想而知,公田的收成少了,领主们当然不干,于是就会不断增加公田的面积。随着要耕种的公田日益增加,农户们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于是就会彻底躺平、摆烂,开始出现大量民移现象,也就是弃田跑路了。
诗经《国风·齐风·甫田》写道: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大意是:大片的田地无人耕种,野草长得又高又旺。描绘的就是当时齐国田地里的真实状况。
管仲非常清楚井田制的弊端,于是大手一挥:什么你的我的,全是大家的。土地不再有公私分别,而是全部被分配到农户手中。
和那什么是不是有点像?哈哈哈~~~~
第二条:动态收税
因为土地有好坏程度、距离远近等因素,再加上年头有旱有涝,就会造成赋税负担不合理的情况,从而引起一部分劳动者因赋税负担过重而破产逃亡,甚至进行反叛斗争。
所以管仲推出了动态收税的政策。好的土地税率高一些,差的土地税率低一些,丰收时期多收一点粮食,欠收就少拿几成。
就这么简单的两条政策,解决了纯农耕的春秋时期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切实收到了“使民不移”的效果,使纳税负担更合理,极大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纳税者安心生产、劳作,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保证统治阶级的税收收入。
《管子》一书中记载: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之不倦,民不惮劳苦。
可以看出,劳动者对劳动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由躺平转化为内卷,不再出工不出力,为什么?因为分配更合理,多劳多得,相对公平。
所以,齐国每年粮食收成都是大增,没有负增长。
可以说,管仲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这种转变,实现了多赢的局面,实在是高!
资源可能是固定的,但利用对事物运转规律和人性的深刻剖析,使相同的资源转化为尽可能多的财富,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
为此,我们该为管仲点赞、加鸡腿~~~
管仲更知道一个真理:强国的财富在百姓手里,弱国的财富在国王的箱子里。
管仲当上齐国相国之后,不但把公田分给耕农,还废除了很多税负。
因为直接向民众收税,民众就会有很强烈的抵触心理,导致收税成本高,不利于构建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如果能控制住某些必需品的价格,将税款隐藏其中,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掏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于是,管仲推出了创造性的官山海政策,即盐铁专营制度。
春秋时期,盐铁这两项商品不能随地生产,而“盐”又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恶食无盐则肿”。
此前盐铁属于私营性质,所以大部分收益也都归于私人,官府收入不多。
管仲敏锐的觉察到了这点,于是把盐和铁两项产业牢牢的控制在国家手中,也就不愁国家没有收入,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国营性质吧。
以至于汉代时期,桑弘羊还提出了官营专擅的【盐铁论】。
官山海应该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项专卖政策,是管仲审时度势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的良策,开创了中国经济专卖政策之先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但是想到和做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盐铁专营虽有千般好,却有两个难题:
一、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肯定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轻则闹事儿,重则造反,危害国家安全。
二、一旦盐铁公有化,那么又会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到时煮盐、炼铁的又开始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哦~~~那时候没有报纸,怎么办?
按现在的办法就是市场化呗!
管仲制定的政策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也就是官府只管销售,不管生产制造环节。
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去煮盐、炼铁,但你不能私自出售,只能由官府统一收购、运输,然后再卖给民众。
这样皆大欢喜,盐铁的生产者不愁卖不出去,收益有了保障,而且他们之间是市场行为,自由竞争,效率、品质都会得到保障。
管仲的食盐专卖政策实行之后,不但为国家增加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煮盐的积极性,促进了齐国盐业的发展。
当山泽开放的时候,煮盐的人纷至沓来,人多得像上市赶集一样。
齐国的海盐资源丰富(齐国的都城是临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去年火爆的淄博烧烤就是这,明白为什么淄博那么文明了吧,有历史的),只要愿意煮盐,就能大量地生产出来。
在铁器方面具体做法是:允许私人开矿冶炼,官私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
即铁作为原材料,按重量上缴官府三成,抵作赋税;铁的制成品由官府统一收购,所得利润三成归官府。铁器全部由官营机构销售,按户籍编制,供应给农户。出售时价格适当增加,以代征税。
也就是说,官府作为中间商,要赚差价。
管仲还有“拉动消费”和“刺激消费”的超前政策。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达到了相当富裕的程度,但是民众却仍以“勤俭持家”的准则行事。
管仲认为: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意思是,过分节俭会妨碍生产的发展,福分奢侈会浪费各种钱财。
所以这个时候,管仲又开始在“拉动消费”和“刺激消费”上做文章,毕竟消费是“国民经济第一拉动力”。
官府鼓励消费:
比如鼓励富人群体大办红白喜事,衣食住行越精致越好。
再比如做一道菜,本来一个人就能完成,但要把这个菜做得精致,可能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就业机会,富人吃得高兴,平民赚得开心。
国家层面,管仲提出,年岁凶歉(歉收,灾荒)时,朝廷应该进行修建工事、台榭等大型工程来拉动就业,甚至必要时可以请一个人建墙,再请一个人拆墙,或者一个人修路,另一个人拆路,就是反复都有活干。
这里请不要联想~~~
1000多年后的宋朝,范仲淹在主管杭州,当年,江浙地区爆发了大规模饥荒,饿殍满地,灾民数百万。
范仲淹采用的就是管仲的策略,他没有开仓放粮、等待救济,而是召集了当地的有钱人、主持方丈和官员,呼吁各部门官员翻修县衙,鼓励每个寺庙翻修翻建。还有就是说服当地那些大财主大规模举办赛龙舟活动。
这样就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多的人能够养活自己和家庭。
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经济政策的“三驾马车”是什么吗?投资、贸易和消费。
讲到这里,管仲已经在2000多年前实施了投资和消费两个了,另一个“贸易”有没有呢?当然有,后面介绍。
可以说管仲就是古代的“凯恩斯”,或者说,凯恩斯偷师了我们先贤管仲。
所以,大家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经济了,这些很可能都是我们祖先玩儿过的。
凯恩斯干了啥?
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爆发了大萧条。时任总统罗斯福采用了凯恩斯的主张,鼓励企业合并、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对银行发放大量贷款、制定农产品支持价格......这一系列举措,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美国经济。
所以,这套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管仲在拉动内需的举措上,还有一个就是传说他成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青楼”。
《国语·齐语》记载:“齐有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通国用。”其中的 “女闾”指女子集中居住的地方,开始是齐桓公在宫中设立的淫乐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官方经营的青楼。
管仲在齐国的都城临淄开设了官方经营的青楼,对青楼女子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对她们进行征税,征来的税都充当军费,目的也是为了富国强兵。
当时,各诸侯国贵族、富人纷纷来临淄这个天下最大的“娱乐城”消费,热闹程度堪比2000年后的淄博烧烤。
比喻有点不恰当,见谅~~~
可以说,管仲在春秋时期的经济国策,领先现代经济学2000多年,凯恩斯那都是小弟。
同时配合上货币调控和自由贸易(三驾马车齐了),让当时齐国的经济实力远超其它诸侯国,妥妥的发达诸侯国,一骑绝尘,以至齐国能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用经济杠杆就能摧毁一个国家,也可以称作是最早的“货币战争”。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衡山之谋】
随着齐国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小白称霸之心也日趋强烈。争霸第一站,齐桓公想要攻打物产丰富的鲁国,当然,也是鲁国比较近,远交近攻嘛。
而在齐、鲁两国之间隔着一个衡山国,所以要想打鲁国,必先干掉衡山国。
当时的衡山国盛产兵器,出产的兵器有”衡山利剑,天下无双“的美誉,遥遥领先,遥遥领先,遥遥领先。
所以,虽然衡山国军队虽不强大,但是真打起来也有难度,说不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么不划算的事,经济学家管仲肯定是不干的,于是制定了“货币战争”的谋略。
具体方式是:先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兵器,同时哄抬价格。其他诸侯国如燕、赵、鲁、梁等一看,齐国这是要干嘛?带节奏吗?不会是想发动战争吧?
我去,你买我也买,大家一起做剁手党。
于是这些诸侯国开始争相购买衡山国的兵器,甚至远在西北贫瘠之地的秦国,也加入了购买兵器的行列,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衡山国君主乐疯了,人在家中坐,钱从八方来啊。于是大幅抬高兵器价格,可是诸侯国是买涨不买跌,价格越高买得越多。
衡山国君主一看,这不就是人傻钱多吗?于是下令全国,停止一切农桑活动,全民三班倒,连夜生产兵器。
就这样持续了一年,一年后,管仲实施了他计谋的第二步:派人到赵国以高出市场价3倍多的价格收购粮食。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衡山国的剧情再次重演,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侯国都把存粮卖给了齐国。
就在各国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时候,齐国突然宣布封闭关卡,全面停止收购粮食和兵器。
接下来,齐国大兵压境衡山国,这次衡山国君主是真的懵逼了。
春秋时期,打仗就是打粮食,可是衡山国已经没有存粮了,赶紧去赵国买,结果发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赵国的粮食也卖光了。
结果可想而知,衡山国归降,成了齐国的一个郡。
自此,齐国在管仲治理下,仅仅用了7年时间,就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同为法家,管仲和商鞅在策略上却截然相反。
管仲主张:以民为本,藏富于民;而商鞅却认为:治国之道,物在弱民,进而衍生了臭名昭著的驭民五术。
管仲的思想,放在当下亦不过时。
所以,管仲才能被后人称为: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