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左丘明为啥能知道这么多事?

时间:2025-02-04 04:48:10

众所周知,《左传》是依据《春秋经》展开的历史叙述。《春秋经》是鲁国史官对诸侯往来大事的记载。据说孔子对鲁国自鲁隐公以来的史官记载进行了重修和编撰,注入了“微言大义”的精神批判。因此,《春秋经》因孔子而流传于世。

《春秋经》对诸侯之间大事的记载原则,《左传》在鲁隐公十一年的记述中进行了概括:“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这段话告诉读者,宋师大败这样的大事为什么没有记载到《春秋经》中,原因是宋国没有派人来告诉。鲁国史官的原则是:来使告诉,就记载,否则不记载。即使像国家灭亡、灭亡国家这样的大事,同样也是这个原则。按照这样的原则,可以肯定,在鲁国史官那里,左丘明们是找不到《左传》所拥有的丰富史料的。

那么,《左传》所记述的丰富史料从何而来?左丘明是如何掌握的?准确性究竟有多高?

比如郑伯与息侯之间的战争,虽然记载的语焉不详,但左丘明是怎么知道的?比如鲁隐公和公子挥之间掏心窝的对话,应该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估计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但为什么会有如此详细而且声情并茂的记载: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这样的记录,真是言之凿凿,情真意切,毫不设防。寥寥数语,把公子挥的野心与坦率表露无遗,同时也表达了鲁隐公对公子挥的信任和毫不设防。还有,鲁隐公被害的情节,从钟巫的来历,钟巫所设供的地方,到鲁隐公祈祷钟巫的习惯,以及祈祷前还要进行斋戒的具体细节,都说得非常详细。公子挥就是因为知道了鲁隐公的活动规律,所以才能准确地组织刺客暗杀。这类细节甚至心理描述,不但详细,而且滴水不漏,严丝合缝,令人惊叹!这样的记载即使亲历者也不过如此。这也就是说,如此的隐秘事件,鲁隐公和公子挥之间的对话,时间又过了200多年,左丘明凭什么会知道得如此清楚、如此详细?

如果不依靠史官的记载,而且还要解释得通,那就一定还有另一种渠道。这个渠道一定就是“乡校”。乡校,应该是那个时期诸侯各国在基层的文化教育阵地,而且应该是诸侯普遍设立的。乡校应该是国家统一或者鼓励基层设立和举办的,属于公共场所。这样的场所,和孔子设立的私塾学校大不一样。乡校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是当时读书人,也就是“士”集中学习、讲学的地方,也是乡贤们一起议论国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就承担起了民间历史传播的任务。

各国发生的事情,会被亲历者、目击者,还有史官私下议论与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士”人口口相传,书简辗转传抄,或者夹叙夹议,或者删繁就简,或者道听途说,或者师心自用,于是一部《左传》便成了今天的模样。这个模样是记载出来的,也是创作出来的!文学意义上的《左传》,其精彩在此,但也裹挟着先民们对道义立场的渲染与增益!

《左传》,正是基于乡校这样的文化传播机构把各种诸侯之间的信息汇聚起来,并传播开来。没有乡校,没有士人游走天下的自由,我们或许看不到《左传》!作为后人,应该为乡校的发明鼓掌,为士人的传承鼓掌,为西周创建的大一统国家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