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伐虢的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尤其通过这则故事,人们一方面在嘲笑虞公的愚蠢,而另一方面,则对宫之奇的预见性啧啧称奇!然而,以笔者所见,从当时的历史形势来看,虞公未见得就是多么的愚蠢,而宫之奇也未见得就比虞公更加聪明。首先,阅读历史,就必须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窠臼。比如对于虞国和虞公来说,就以当
1、《古文观止》的第八篇文章《曹刿论战》,起点是一场乱伦谋杀案。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没有出嫁时,便和兄长齐襄公私通。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文姜访问齐国,兄妹两人旧情复燃,又翻云覆雨做了一回夫妻。鲁桓公知道戴了绿帽子,大怒,要找齐襄公讨个说法。他哪里知道,齐襄公早已定下杀人灭口的计划。鲁桓公进宫以后,齐
大约2700年前,兴起于中亚草原的犬戎,攻克了周朝都城镐京,覆灭了西周王朝,之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最为危险时,楚国北上与犬戎南下,两个周人眼里的“蛮夷”只有一线之隔。就在这时,位于东方的齐国出现了一位雄主——齐桓公,在他“尊王攘夷”的旗号下,北上打击犬戎、南下压制楚国,中原诸侯慢慢度过了存亡
颍考叔,春秋战国时桐丘城(今扶沟县城)南颍村人,做过郑国大夫。他为人正直,孝敬父母,相亲兄弟,有“千古第一孝”的美誉。有一年,郑国国君郑庄公遗弃了亲生母亲,将她逐放到远离都城的颍地,并发誓:“要想相见,除非黄泉。”郑庄公作出这样的决定事出有因。他母亲姜氏喜欢小儿共叔段,因他相貌堂堂,武艺高强,一心想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诈:欺也!从言从乍,乍从耒,原义指耕作,是“作”的初文。言乍结合意为通过语言的运作来欺骗别人。如《吕氏春秋·务本》:“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尔雅》:“诈,伪也。”《左传·宣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说苑·贵德篇》:“巧诈不如拙诚。”恶劣的
提起春秋初期的郑庄公,或许大家都有点印象,毕竟是春秋的第一个小霸主,齐桓公的前辈,更是《春秋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角。说到了“郑伯克段于鄢”,就不得不说郑庄公“囚母立誓”的故事了。不过,虽然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与郑庄公的“囚母立誓”有关,但主角却不是郑庄公,而是劝说他“掘地及泉迎回母亲”的人——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虽涵盖五个国家,但春秋时代的大格局整体上是晋楚争霸。其他诸侯国都围绕晋、楚两大强国的博弈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华夏诸侯列国之间由此形成了晋楚争霸的两极格局。这像极了20世纪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到公元前506年吴破楚入
中国历史人物之六—颍考叔颍考叔 ,春秋时期郑国人,郑国大夫,为人孝顺,勤奋好学,爱民如子,善于骑射,因为他善于用兵,在率兵攻打许国时,他的副手公孙子都怕他立功,在背后把颖考叔给射杀。东周初期,郑国王后武姜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的叫寤生,小儿子的叫段,寤生出生时难产,差点害死自己的母亲武姜,所以,武姜非
公孙无知公元前686年,鲁庄公八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之乱,齐襄公被弑杀,公孙无知篡位自立。仔细阅读《左传》所述的这一段历史,虽然惊心动魄,好像事发偶然,但其实,只有相信这是酝酿已久的阴谋行动,才符合历史的真实。连称、管至父为何会被派遣去葵丘驻守?春秋时期,载于《左
《佐传.僖公五年》战国时,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