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形容两家联姻会用“秦晋之好”这个词来形容,而“秦晋之好”的历史来源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秦穆公。“春秋五霸”的争议一直很多,目前主流的两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以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当然无论是哪种,这些人物都是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了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名任好,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六二一年(周襄王三一年)。公元前六五九年秦穆公即位后,他努力改革内政,搜罗人才,举贤任能,如用五张羊皮换得谋士百里奚,又“使人厚币迎蹇( jiǎn音简)叔”,从而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在国势日益强盛的情况下,秦穆公便跃跃欲试,要与
提起统一华夏的铁血大秦也许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的秦始皇,但其实早在战国七雄逐鹿天下的格局形成以前春秋时代的秦国就曾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后世曾将春秋时代实力最强的五位诸侯国君合称为春秋五霸,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位国君在不同史籍中却存在不同说法。在所有不同说法中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公认春秋五
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里面,有一个是秦穆公,但实际上,秦穆公并没有真正称霸天下。秦穆公三十六年,派孟明视攻打晋国,“大败晋人”“晋人皆城守不敢出”。秦穆公三十七年,“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就连周天子都派遣召公送来金鼓以示祝贺,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但是,也只承认了他称霸西戎的地位而已。
“穆”作为谥号,表示“布德执义,中情见貌”,即贤良、和气之意。与“穆”相似,还有一个“缪”字,但“缪”字更多被用作恶谥,表示对某人负面的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出现了一则明显的矛盾纰漏,人物名字竟然前后不一,在《秦本纪》、《晋世家》等用“秦缪公”,而《蒙恬列传》则用作“秦穆公”。这是为什么呢?对比
前言什么样的君主才算是一个好君主?是那种严刑峻法、威武不能屈的君主吗?还是那种仁义礼智信的君主?历史上的秦穆公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一个看似软弱,却最终救了自己的君主。秦穆公,一位春秋五霸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君主。他建立了给周天子饲养良马的牧马场,可一马失蹤,竟然放过了偷吃马肉的百姓;他东征时陷
目前,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哪里人流传较广的几种说法是:第一种,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以秦赵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有人认为秦始皇肯定就是河北邯郸人。第二种,还是《史记》所载,说秦人最早最早的祖先女脩,乃是颛顼帝的孙女,颛顼又是黄帝之孙。如果真有其人,距今4000
春秋时期,东周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
秦穆公即位后,主要有两项国策。一是秦晋交好,二是重用人才。他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把大女儿穆姬嫁给了他。但是老丈人晋献公这边出了事,晋献公老年昏庸,宠幸骊姬,太子申生被逼死。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逃亡。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大臣里克连弑奚齐和卓子两位新君,晋国进入无君时代。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重耳和夷吾
如果有人问:“唐宋八大家都有谁?”也许你会掰着手指一个一个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家父子仨、王安石……哎?还有一个是谁来着?哦,好像是叫曾巩还是啥来着?如果再具体说一点印象,你也许能说出:“天街小雨润如酥”出自韩愈之手,倡导古文运动的是他,他的《师说》早在中学就被大家背得滚瓜烂熟,再甚至,我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