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始皇嬴政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子楚本来是在赵国做人质的,商人吕不韦把眼光投向了当时穷困潦倒的质子子楚,他认为奇货可居,把宝压在了子楚身上。吕不韦认为子楚身边得有一个自己能掌控的人,于是把赵姬送了过去,当时子楚20多岁了还没结婚,此时的吕不韦送过来年轻貌美的赵姬子楚感恩戴德,对吕不韦好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的大名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可你知道包拯在当时到底是什么职务吗?他的官职如果放在现在又属于什么级别呢?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其一生升官之路大致如下:天长知县:考中进士后,包拯被授大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和夫差的故事,想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没想到的是,他们之间的故事结束200多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竟然再次相遇了。那他们的子孙后代之间发生了什么呢?结局又如何?我们来看一看。01 吴越两国的纠葛公
周文王时期,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文王崩逝后,姬发继位。他以太公望(姜子牙)为军师,周公旦为辅佐,召公、毕公等人在身旁协助,继承文王的事业,周国日益强盛。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 1045 年),武王遵从父亲文王的遗愿,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带甲的武士四万五千人,
勾践在会稽遭受屈辱后,回国后采取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策略,最终成功复国并称霸的故事广为流传。勾践的光芒耀眼,常使人忽视了身边的其他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勾践能够复国的关键在于范蠡、文种等人的帮助。这两位人物是勾践复国的关键角色,然而在勾践功成之后,他并没有按功行赏,而是举起了屠刀,让范蠡看的开,
引言提到欧阳修,很多人会想起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位古代文人不仅擅长诗词,还在政治、历史和散文等领域大展拳脚,真可谓是个“全能型人才”。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欧阳修的故事和智慧依然能够为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提供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古代文人的职场生涯,看看他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
人物简介: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名言金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犯颜直谏,改革图强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敢于犯颜直谏的范仲淹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官廷之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渐悟
治大国如烹小鲜,象征的是一种高超的治国艺术,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那你知道这个把治国当成做菜的至理名言真的就跟一名厨子有关吗?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有莘国(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一说山东省曹县),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
看凤歌的新武侠《沧海》,东西财神斗宝之时,有四位裁判,分别是吕不韦、卓王孙、寡妇清以及代替陶朱公的计然。这当然都是化名,但这五个名字原来的主人却确实是有名的富商,可惜当时东郭先生因为读书太少的缘故,除了吕不韦以外,对其他三个名字所知甚少,实在有些羞愧。后来知道,这个陶朱公原来就是辅助越王勾践的范蠡,
越王勾践复国的背景在越王勾践执政之前,越国一直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然而,公元前494年,吴国发动了对越国的入侵并夺取了越国的首都会稽。这场战争使得越国陷入困境,国家遭受巨大损失,最终以越国的失败告终,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执意羞辱勾践,越王勾践不得已被迫流亡吴国,为吴王夫差养马。在流亡期间,越王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