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未上任的凉州刺史种劭,死于为父报仇 汉末十三州州牧之凉州

时间:2024-09-28 11:42:25
我们都知道,汉朝天下被分为十三州。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至此州牧就成为汉末一州掌军政大权最大的官员。在董卓之乱时,各州的州牧是谁?又会在乱世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文讲的是在董卓之乱(189-192)时,凉州刺史种(chóng)劭的故事。

凉州东汉时辖郡、国十二:武威郡,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金城郡,陇西郡,安定郡,汉阳郡,北地郡,武都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共九十八县。治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根据《后汉书第二十三·郡国五》记载,凉州共102,491户,总人口419,268,但是后汉书上并没有记载酒泉郡的人口数,敦煌郡仅748的户数也是错误的,所以实际数字会略高一些。其中人口最多的汉阳郡(即天水郡)27,423户,共130,138人。

凉州地区地处对羌人的前线,始终战乱不断,起义连连,几乎贯穿了东汉的历史,前后断断续续有130多年,朝廷不得不经常派出数以十万计的大军前去“平叛”,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像因《三国演义》而闻名的韩遂、马腾、马超等人,皆出自羌乱,董卓也因对羌人作战的军功而步步高升,步入汉末名将的行列。

凉州地贫人少又战乱不断,因此王公贵族们对那儿都避之不及,上任凉州刺史,与其说是荣耀,更像是赶出政治核心的一种流放,董卓作乱时期的凉州刺史种劭就是如此。

种劭,字申甫,生年不详,河南洛阳人,他是东汉司徒种暠(hào)之孙,司空种拂之子。他的爷爷种暠先前就长期在凉州做官,历任凉州刺史、汉阳郡太守等职务,其在任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边地的少数民族也为其折服。后来种暠被调到朝廷里当三公之一的司徒,据他自己讲,这都要感谢曹腾,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宦官养父的提拔。

著名的东汉铜奔马即是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如果没有大将军何进的搅合,种劭应该和他爸种拂一起,在汉帝国的官僚体系中位居高位,也可能会坐到三公的位置。中平末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进京。然而董卓到了渑池,何进又觉得不对,有问题,派当时是谏议大夫的种劭前去劝阻董卓。如上所述,种家在凉州躬耕多年,而董卓也是凉州人士,因此有理由相信,何进派种劭去的前提是种劭和董卓有一定的交情。

种劭以劳军的名义来到董卓军中,好说歹说劝董卓撤军。此时的董卓嗅到了乱世中渔利的机会,扭捏着不肯走,还鼓动士兵威胁种劭。种劭也不好惹,高呼:“你们这是要造反吗?”把董卓给吓住了。

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当然,后来董卓还是进京并实际掌握了汉朝的政权。汉献帝即位后,拜劭为侍中,按照《后汉书》等史书的说法,因为前面种劭这个事情,董卓不待见他,把他降为议郎,出任益凉二州刺史,是将他排挤出中央。

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并没有出现种劭,此处以谢景立绘代替

但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向残暴的董卓并没有处死种劭,而是让其担任自己“老巢”凉州的刺史,与迁都后的长安最为接近,有没有可能,董卓事实上是信任种劭的,只是由于董卓是万人唾弃的乱臣贼子,所以种劭对与董卓的关系讳莫如深,后人也在有意无意地掩盖这层关系呢?

无论如何,很快董卓被杀,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围攻长安,种劭父亲、司空种拂在抵御叛军中战死,种劭既不想,也没法去地方上任了,因为汉朝法律规定儿子要给父亲服丧三年。

三年期满,朝廷征召种邵为少府、大鸿胪,种邵推辞道:“我昔日为国尽忠,遭奸臣妒忌。先父以死报国,为贼人杀害。身为臣子,若不能为国家铲除奸逆,还有何脸面去见明主呀!”

服终,徵为少府、大鸿胪,皆辞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徇国,吾为臣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种劭联合马腾、韩遂,谏议大夫(一作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中郎将杜禀,以自身作内应,共攻李傕、郭汜,既是报杀父之仇,也是诛国家之贼。然而事情泄露,种劭等人逃跑到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后与郭汜交战,军败,种劭以及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刘诞同万余人被斩首。

种劭这个人只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个小角色,虽然其与董卓的真实关系因岁月而模糊不清了,但是其报效朝廷、为父报仇的行为值得肯定,是汉末乱世之中的一抹亮色。

若干年后的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马超迁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这个“凉州牧”是遥领,因为此时凉州全境都在曹操的控制下,张既是凉州刺史。有趣的是马超被封为“牧”而不是“刺史”,可能是刘备遵循汉朝旧例,表示自己是汉朝正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