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名人网 手机版
首页 > 人物百科 >

夫差为什么如此轻易放勾践回国?只因勾践做了如此人神共愤之事

时间:2025-04-01 01:55:29

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恨,事后方知忍字高!忍是一种理智,忍是一种胸怀,忍更是一种处事谋略,但问世间有几人能真正领悟忍字的奥妙?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忍者中的超级牛人——越王勾践!看他能带给我们怎样一种领悟!

忍的境界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之后,在十年之间迅速崛起,最终灭亡了吴国。这一切皆源于他那“深藏不露”的忍功。

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写道:“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勾践十年如一日卧薪尝胆,虽然是忍常人所不能忍,但与他在吴国为奴为仆所作的一件事相比,卧薪尝胆就是“小儿科”!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二月,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亲率大军从太湖水路进攻越国。两国在太湖一带展开大战,结果越国大败,勾践只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回会稽,并被吴军团团围困,勾践没有办法只能求和。虽然伍子胥坚决反对勾践的求和,但吴王夫差却同意了,作为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只身来到吴国为奴三年。

面对勾践这只自投罗网的“病虎”,夫差明白斩草除根和放虎归山的道理,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履行三年期满放勾践回国的诺言,但勾践充分发挥了自己无敌的“忍功”,成功的打消了夫差的疑虑。

吴王夫差

勾践来到吴国,夫差让他住在其父阖闾的坟旁,白天叫勾践给他喂马,夜晚让勾践为其父守坟。勾践对此甘之如饴,毫无怨言,甚至夫差安排人去监视勾践,勾践连一声叹息这样的负面情绪都没有。

后来夫差又让勾践给他牵马坠蹬,勾践也是低着头,恭恭敬敬地牵马,尽心尽力地当“上马石”。此时的夫差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甚至慢慢地生出了同情之心。

但夫差毕竟是一方诸侯,不会因为少许的同情,就勾践回国,直到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感动了夫差。一天,夫差生病,勾践请求去探视。当着夫差的面,他用手指蘸着夫差的粪便放到嘴里去品尝,为夫差辨别病情。这次,夫差被大大地感动了。病好以后,立刻就放勾践回国去了。

越王勾践向吴王称臣,去伺侯吴王,并非真心屈服于仆,这是一种策略,一种缓兵之计。果然勾践一回到越国,一面仍按月不断地给夫差送礼,一面开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将都城迁至会稽,自己亲自到田间拉犁耕种,让夫人也动手自己织布,同时奖励生育,以增加人口,七年不收赋税以发展生产。

为了不忘报吴国之仇,勾践吃饭节省,穿衣朴素,白天尝苦胆,晚上卧柴堆。而且还经常警醒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

勾践卧薪尝胆

在勾践的发愤努力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具备了灭吴的能力。

公元前481年11月。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兵强马壮的勾践一举攻破吴国,在姑苏山包围了夫差。夫差见大势已去,拔剑自杀。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与齐、晋等国在徐州会盟,各国诸侯都向勾践祝贺,勾践成为扬威一时的霸主。

这个故事虽然我们早已耳闻,但每次细品起来,仍能从中领悟到些许感悟。自古英雄都深谙“忍道”,让自己在困苦、艰难的生活中励精图治,一举成仁!而勾践的生存方略——忍道,算是用到家了。

勾践从一个过惯了锦衣玉食的一国之王,成为吴国的阶下囚,为奴三年,受尽凌辱。他为了生存,为了复国、复仇,为吴王当马天,当“上马石”!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为了进一步麻痹夫差,以为夫差看病为名,竟尝其粪便,这令人想起来就作呕的行为其无耻程度都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勾践

历史上像勾践这样的生存故事不计其数。他们在藏露之中寻求守稳,在刚柔之中回旋制胜,在取舍之中揽心集权,在时势之中把握机会,在名利之中抉择进退,在变化之中应对,在忍让之中前行。他们知何时退让为上策,何时进攻是良机,在进退中达到人生的巅峰,演绎出一幕最具特色的隐忍之术与生存谋略的最佳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