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这位传奇名将是如何在朝鲜战场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败的
1950年10月当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边境安全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介入朝鲜战争。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在七个月内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与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的对决被视为是一场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美国陆军中将,而且还是美国驻菲律宾总督。晚年的麦克阿瑟曾说过:“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的父亲不仅给予了我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一生的职业道路”。
1912年9月5日老麦克阿瑟去世后麦克阿瑟就把父亲的照片带在身上。这一习惯在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始终未改。1898年18岁的麦克阿瑟考入了西点军校。20世纪初的西点军校规模并不大,但对学员的录取是十分严格的。1903年麦克阿瑟以那届学员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的麦克阿瑟成为了一名美国工程兵并晋升为少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麦克阿瑟作为工程兵被派往菲律宾。
一战在欧洲全面爆发后已晋升为少校的麦克阿瑟被调回国。回国后的麦克阿瑟成为了陆军部长贝克尔的助手,与参谋部的其他成员一起负责扩建陆军的各项工作。麦克阿瑟极具表演天赋且擅长与各种各样的人交道,所以他被参谋长任命为陆军部的新闻检察官:负责向媒体宣传陆军的各项工作。1917年4月美国加入一战后麦克阿瑟作为新成立的美军第四十二霓虹师的参谋长随军去了欧洲。
参战之初的麦克阿瑟还是第四十二霓虹师的参谋长,不久之后他又以准将军衔担任了该师第八十四步兵旅的指挥官。就在战争即将结束前的几个星期麦克阿瑟成为了第四十二霓虹师的少将师长。在一年多的战争中麦克阿瑟获得了2枚优异服役十字勋章、7枚银星勋章、1枚优异服役勋章和2枚紫心勋章。麦克阿瑟由此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勋最多的美国军人。
麦克阿瑟可能是当时美国的所有军事将领中最好出风头的——首先他的着装就与众不同:他头戴一顶软帽,身着高领毛线衫,脚蹬锃亮的马靴,手里纵深拎着一根马鞭。美国媒体直接称其为“远征军中的花花公子”。这个好出风头的“花花公子”打起仗来却不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麦克阿瑟在执行任务时也遇到过危险,然而他却从未在战场上显露过恐惧的情绪。
有一次麦克阿瑟乘坐司令部的车到前线去,结果却在途中遭遇了德军的袭击。尽管汽车报销了,然而他和司机却完好无损。后来麦克阿瑟又多次历经惊险,却每每总是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人们都说麦克阿瑟天生就有避弹功能。大难不死的麦克阿瑟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人生真正的高光时刻还没到来。第四十二霓虹师是由来自2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国民警卫队组成的。
当他们抵达欧洲时包括麦克阿瑟上校在内没一个人有过实战经验,所以这支缺乏训练的部队实际上就是在欧洲战场上学会如何打仗的。1918年2月中旬第四十二霓虹师配属给法国第七集团军参加作战:2月26日夜晚麦克阿瑟自愿参加法国人的突击队。在经过一番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后约有600多名德国人被俘。这一夜麦克阿瑟带着他的部队走了大约40公里,然后他们又步行回到了司令部。
法国方面为感谢麦克阿瑟为其颁发了十字军勋章,美国陆军也因为这次行动授予他银星勋章。第四十二霓虹师在洛林地区前线作战大约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麦克阿瑟常深入前线激励部队英勇作战。到了6月21日第四十二霓虹师撤离前线时已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而麦克阿瑟也因此成为了协约国军队中人人皆知的美国军人。可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却并不欣赏麦克阿瑟。
至少有一次这位将军曾郑重其事地指责过麦克阿瑟,但后来他也承认是自己看走眼了。麦克阿瑟为第四十二霓虹师引入了大量人才。战争期间麦克阿瑟不仅要想方设法挫败敌人,还要努力防止第四十二霓虹师的人才被自己人挖走。第四十二霓虹师是当时赴法美军中人才最多的部队,所以半年间麦克阿瑟请来的很多优秀军官都被其他部队调走了。这时麦克阿瑟已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他总要在战场上最引人注目。
当麦克阿瑟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总是一种口里叼着烟斗、脚踩高筒马靴的形象。每当战斗打响时头戴软帽、手持马鞭、腿绑裹腿、身着卡其布军装的麦克阿瑟准将总是第一个跳出战壕。战斗最激烈时麦克阿瑟曾一连四昼夜没睡觉。1918年9月末麦克阿瑟率部参加了一战中的最后一场大战役,然而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他的部队遭遇了毒气攻击。身中毒气的麦克阿瑟险些失明,但他仍坚持留在阵地上指挥部队。
此战后连巴顿这种猛张飞一般的人物都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从没见过比麦克阿瑟更勇敢的人。当时巴顿正指挥一个坦克旅经过麦克阿瑟所部驻扎的阵地上。当士兵们都卧倒在弹坑里时唯独麦克阿瑟站在一个小高地上,巴顿见状也和他站到了一起。这时一发德军的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巴顿下意识后退了一步,麦克阿瑟却笑着对他说:“别怕,上校,你是听不到打中你的那发炮弹的”。
战斗结束后回到指挥所的麦克阿瑟见到两名记者在等他。其中一个记者发现麦克阿瑟的衣袖上有一个机枪子弹打的洞就问道:“什么时候准将也要冲锋陷阵了?”麦克阿瑟回答:“有时候就是将军也得亲自上阵”。这次战役让麦克阿瑟又获得了一枚银星勋章。一个多月后一战就结束了。战争结束后麦克阿瑟随军返回了美国。1919年麦克阿瑟成为了西点军校自创校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任校长期间时刻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如今西点军校体育馆的上方放着一块匾。这块匾上镌刻着他的一句话:“今天在友好场地上播撒下种子,明天一定会在战场上收获胜利的果实!”1922年底麦克阿瑟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司令。1925年被晋升为少将军衔的麦克阿瑟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1927年秋麦克阿瑟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
1928年麦克阿瑟率美国代表队参加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陆军参谋长为此致电祝贺:“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决不撤退的美誉,而且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此后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胡佛打算让麦克阿瑟出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考虑到当时在世界经济危机之际和平主义思潮高涨的背景下军费开支必将缩减。
因此麦克阿瑟担心出任这一职务恐有出力不讨好的可能。这时麦克阿瑟的母亲却劝他接受:“如果你表现出怯懦,那么你父亲也会为此感到羞耻”。1930年11月麦克阿瑟接受陆军四星上将的临时军衔,同时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在陆军参谋长任内用机械化装备代替马匹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速度;为诸兵种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以减少浪费;建立航空队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队的协调效率......
1933年罗斯福出任总统后麦克阿瑟继续担任陆军参谋长。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后以少将军衔调任菲律宾政府总统奎松的军事顾问。1936年8月麦克阿瑟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1937年57岁的麦克阿瑟从美军中退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被征召回军中:担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场进行“跳岛战术”——有选择地攻占对美军推进有重要意义的岛屿。
麦克阿瑟退役时本来以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已画上句号。谁知二战才真正使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1944年麦克阿瑟被晋升为五星上将。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代表盟军与日本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句号。一生爱出风头的麦克阿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占尽了风头,直到20世纪50年代麦克阿瑟才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足以战胜他的对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了朝鲜半岛90%的土地,美、韩军队则被压缩在釜山附近约1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第10军在仁川登陆。这时朝鲜人民军的主力正全力准备围歼釜山地区的残敌,然而随着战线的延长使人民军的后方出现了很多守备空虚的薄弱环节。麦克阿瑟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决定在仁川登陆以切断朝鲜人民军的退路和补给线。
仁川战役成为了朝鲜战争的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前朝鲜人民军可谓是势如破竹,然而仁川战役使人民军陷于腹背受敌的局面。1950年9月28日美军部队反攻到三八线附近,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也进入朝鲜境内作战。后来美军的先头部队一路向北推进到了鸭绿江,甚至还派出飞机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等地。美国第七舰队也公然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的统一事业。
195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与身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即将迎来他们之间的巅峰对决。当时全世界没任何人会质疑麦克阿瑟的军事才能:这位美军中屈指可数的五星上将尽管曾在菲律宾巴丹半岛有过走麦城的经历,但终究还是在莱特湾以一场华丽的王者归来洗刷了所有耻辱。
尤其是麦克阿瑟指挥策划的仁川登陆行动更是将其推上了美国军神的宝座。自信满满的麦克阿瑟放出豪言壮语:“要在1950年圣诞节以前结束战争”。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了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阻击对手,与此同时集中另外5个军和1个师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实施突然打击。最终“联合国军”被从鸭绿江畔赶到了清川江以南地区。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损失约1.5万人,然而这并没使麦克阿瑟放弃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念头。事实上麦克阿瑟一开始对中国可能会介入战争就严重估计不足。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而美国方面则有着当时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二战结束后美国已成为全球头号强国。二战后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已占到整个西方世界的50%以上,小麦产量占西方整体的30%以上。
195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达1507亿美元、黄金储备247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与此同时美国在军事上掌握着核武器,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性能先进的作战飞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技。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在建航母居然还有18艘。随着二战的胜利使美国在欧洲和亚洲已拥有200多个军事基地,可以用最快速度向全世界任何地区投放兵力兵器。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所指挥的部队中不乏美军的王牌部队。这些部队中很多都在太平洋战争中打过日军,所以都积累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反观中国方面在美国人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能力自卫的国家。就在志愿军出兵朝鲜的13年前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被日军屠城,侵华日军铁蹄踏破中国最富裕发达的半壁江山,甚至直到日本投降当日还从国军手里夺取了最后一座城市。
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时曾对中国参战的可能性进行过评估,然而傲慢的美国人从未真正了解过新中国。当时美国国内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中国不会介入,退一步讲即使中国介入也不可能改变战局。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过是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而已,直到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发起了扭转朝鲜战局的第二次战役:西线的6个军在清川江地区吸引敌方注意力,东线的3个军则在长津湖地区对敌方发起了反击。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长津湖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堪称奇迹的众多战役之一。
1950年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0万大军已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中了。志愿军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美军陆战1师两个团和第7师的31团级战斗队为主攻目标,后对下碣隅里进行围攻,继而在从下碣隅里至兴南的一条被称为“长隘路”的通道上展开围追堵截。
11月27日夜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当时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正沿着一段山间的小路行进:整个队形成柱状延伸达50公里。一个美国的随军记者后来说:“总觉着有人在盯着我们”。事实上这名美国随军记者的感觉一点没错,因为他们确实是被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志愿军战士牢牢盯紧了。在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
宋时轮、陶勇指挥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了猛攻。一时间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经过整晚的激战之后美7师和陆战1师被志愿军九兵团分割成了5个部分。11月28日的整个白天美军都在设法打通被截断的各部阵地。全部机械化装备的美军在大部分时间里仅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前进。11月30日27军集中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由27军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围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
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第7师第31团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被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的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第7师第31团参加过太平洋战场上的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岛等战役。被称为‘北极熊团“的美第7师第31团属于美国陆军中的王牌部队。在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战斗中这支美军王牌部队遭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
新兴里战斗中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北极熊团)共3100余人,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各种火炮137门。此战中这支美军王牌部队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获。此战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但与此同时志愿军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万人、全军冻伤高达22%。
当时美军的一份史料中曾记述:“中国人在地面战斗,空袭及严寒的天气导致他们伤亡巨大。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导致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衣物也供应不上”。长津湖战役中数万穿着单薄的中国士兵潜伏在迷蒙的冰雪中依托夜色掩护对美军发起了进攻。志愿军为此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在狙击美军撤退的“死鹰岭”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摄氏零下40度的阵地上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被冻成了一个个永不倾倒的“冰雕”。12月5日美第10集团军军长阿尔蒙德向守在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1师的师长史密斯少将下令:“尽快撤退到咸兴地区”。当晚下碣隅里所有的美军火炮开始向两侧山地猛轰。6日清晨美军开始大撤退。12日美陆战1师终于在咸兴与美第3步兵师汇合。
美军的两个师继续向南一直撤退到达东海岸的咸兴市。一路上虽然志愿军20军余部继续穷追不舍,但第26军主力却始终没能赶到投入战斗。1950年12月24日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下帷幕,同时这也标志着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凭着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
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一次战术胜利。事实上长津湖之战的战略意义也许更为深远: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由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及其附属部队放弃了长津湖一线导致美军在整个朝鲜东北部战区门户大开。麦克阿瑟的钳形攻势瞬间被掰断了一翼。此战后我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这场扭转了朝鲜战场态势的战役因此被视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志愿军趁着美军还没重新调整好作战姿态就再接再厉发起了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歼敌19000多人。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也在这次战役中被志愿军占领。三次战役打下来之后身为“联合国军”指挥官的麦克阿瑟已被打得有些晕头转向了。
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向麦克阿瑟询问对策,结果病急乱投医的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用原子弹。麦克阿瑟的胡言乱语以及美军在朝鲜战场的不利态势最终促使美国总统杜鲁门下决心临阵换将。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由让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其实麦克阿瑟和杜鲁门之间的矛盾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麦克阿瑟自从作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抵达日本后就被日本人当太上皇一样供着。在日本就连天皇在麦克阿瑟面前也只能唯唯诺诺。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大小事务几乎最终都是由麦克阿瑟拍板定案。这时的麦克阿瑟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一位无冕之王。小日子越过越滋润的麦克阿瑟也越发自大起来,到后来甚至连总统杜鲁门也不放在眼里了。
杜鲁门并不是经过正式大选上台的总统,而是在罗斯福去世后作为副总统顶替上去的。麦克阿瑟心里觉着老子是一战、二战打出来的五星上将,而你杜鲁门不过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暴发户而已。在日本一向说一不二的麦克阿瑟忘了你在海外再牛逼也是美国的将军,那么你作为美国的将领就得受美国政府的管辖。白宫和五角大楼在美国是否该介入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其实并没太大的分歧。
不过在战争的起始点上政客和将军们却有着迥异的思路。杜鲁门认为收复汉城足以令他一扫其在民调中的颓势,从而为其所在的民主党赢得1950年11月的中期选举。主持外交事务的国务卿艾奇逊则开始尝试与苏联方面展开秘密谈判,从而以美军止步三八线来换取美国与苏联在欧洲剑拔弩张态势的缓和。可惜这些“和平方案”并不存在于麦克阿瑟的计划之内。
事实上当时美国政府高层并不愿在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过分刺激中国和苏联。这时美国在全球的战略重点是与苏联在欧洲争夺势力范围。美国本来以为朝鲜半岛的战争不会持续太久,然而现实却是美国已在朝鲜战场泥足深陷。美国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朝鲜战场,因此在无形中削弱了美国在欧洲与苏联博弈的力量。这时的美国迫切希望从朝鲜半岛腾出手来应对苏联在欧洲方向的战略威胁。
然而麦克阿瑟却一心想要将战火继续向北蔓延以便能直接威胁中、苏两国,进而巩固自己“远东无冕之王”的超然政治地位。美国政府预感到再这么放纵麦克阿瑟就会让他牵着自己的鼻子走。1950年9月28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麦克阿瑟是否准备越过三八线”这样的问题时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自己不便公开表态,然而就在一周前这位总统还言之凿凿表示美国在朝鲜问题上将尊重联合国的最终裁决。
就在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长篇累牍分析杜鲁门前后矛盾的表态时麦克阿瑟就公然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了要求朝鲜人民就无条件投降的声明。麦克阿瑟抢在美国政府正式表态以前就用自己的名义发布声明这种行为令杜鲁门很是恼火,但直到这时杜鲁门仍大大低估了麦克阿瑟的野心。自1950年8月以来麦克阿瑟指挥的部队就不断以“误炸”的名义空袭中国东北。
1950年10月8日美国空军出动战机公然掠过苏联远东一处军用机场上空。事后苏联方面向美国提出了强烈抗议。这使杜鲁门感觉到再继续放纵麦克阿瑟将会有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嗅到危险气息的杜鲁门随即要求白宫为他安排一次与麦克阿瑟的单独会晤,可谁知麦克阿瑟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了杜鲁门的召见。杜鲁门无奈之下只好屈尊降贵飞往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主动拜会麦克阿瑟。
按说一位总统自降身份主动拜会自己手下的一名将领算是给足了麦克阿瑟面子。谁知麦克阿瑟竟向美国驻南朝鲜大使抱怨道:“威克岛之行实在是浪费时间,杜鲁门应当直接到东京找我”。尽管麦克阿瑟抱怨一通之后还是启程赶赴威克岛,然而在整个会晤期间他始终把自己置于与杜鲁门平起平坐的地位。会晤期间杜鲁门对麦克阿瑟提出的所有要求都照单全收了。
杜鲁门赋予了麦克阿瑟“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特权,同时这也意味着朝鲜战争接下来的走向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影响也自然就由麦克阿瑟一肩承担了。当美军在朝鲜战场三次战役中屡战屡败之后早就对麦克阿瑟心存不满的杜鲁门正好借此机会临阵换将。1951年4月11日尚在朝鲜战场前线指挥的麦克阿瑟居然在收音机里听到自己被解职的消息。就在这一瞬间整个指挥所都陷入了一片死寂。
这位70岁的老人倔强地认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可看着身边人同样一脸震惊的表情只能失望地垂下了头颅。麦克阿瑟不敢相信杜鲁门居然在毫无预示的情况下免除了他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等所有职务。一生传奇的五星上将居然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长期以来在美国的军界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政府不会突然解除高级军官的职务。
即使真要换将也会采用比较柔和的方法让他们自己申请辞职。这样既保全了军官的脸面,又维护了政府惜才爱才的形象。可这次杜鲁门丝毫不顾及老将军的面子、政府的形象,他唯一想要的就是让麦克阿瑟赶紧下台。杜鲁门在没和麦克阿瑟做任何交涉的情况下就直接在媒体面前宣读了撤职命令,还安排电台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广播。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杜鲁门泄愤。
就在命令下达的前一刻杜鲁门就已安排专机飞往朝鲜去“迎接”那位黯然伤神的老将军回国。等到麦克阿瑟抵达美国时恰好是深夜。因为事先已经封锁了消息,所以机场外没任何人迎接。在沙场驰骋50多年的老将就这样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麦克阿瑟被解职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这件事既反映了美国内部以总统杜鲁门为首的文官政府与武官集团的矛盾,同时也是由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被志愿军连续挫败所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