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轼大家可能都非常的熟悉,知道他创作了很多诗词,知道有东坡肉,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却很少人知道为他默默付出的弟弟苏辙,与苏轼锋芒毕露、豪放不羁、不食人间烟火的性格不同,苏辙性格老成持重、通达事理、内敛、平和、理性克制。他的文章跟他的为人一样,收其锋芒。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他进唐宋
1、看其表意苏轼,名字中的“轼”字,可以参见《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轼”就是车前把手之意,同时苏轼字“子瞻”,“瞻”字隐含“望”的意思。苏辙,名字中的“辙”字,可以参见《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辙”就是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而苏辙字“子由”带有效仿前人,跟随前人的意思。2、究其深
苏辙和哥哥苏轼,同一年进京赶考,同登科第,兄弟二人感情很好。苏轼一生起起伏伏,为官生涯中总是遭小人嫉妒,被贬谪期间一直和弟弟书信来往,没有谁比苏辙更了解他。苏轼在一片日记中谈到苏辙讲如何修身。苏辙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死而复生,问冥官如何修身才能避免时候不受刑罚的苦。冥官说:准备个小本子,白天做的事
苏轼、苏辙的故事,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兄弟情深的典范,被称为“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苏辙的名字都是父亲苏洵起的。“轼”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车前也”,是设立在车前让人凭倚的横木;苏轼字“子瞻”,“瞻”是远望的意思。“辙”字车轮碾过的痕迹,同样和车子有关;苏辙字“子由”。父亲给他们取名暗
在中国唐宋八大家中,“三苏”具有重要地位,苏洵和苏辙以散文著称,苏轼除了散文之外,在诗、词、书、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苏洵在《名二子说》中提到了他给孩子取名的依据,以及对孩子的希冀。苏洵说,苏轼的“轼”指车子上的一个小部件,这个东西装在车的最前面,看上去可有可无,实则绝对不能去掉。他以此告诫苏轼,做人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亦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上枢密韩太尉》是一篇有思想、有特色的干谒文字。其“记”体散文《黄州快哉亭记》,描写生动,极富文学色彩。此外,苏辙还他擅长论政议史,以古鉴今,针砭时弊,颇有见地。嘉祐二年,苏辙与苏轼一起参
苏辙,这位历史上与苏轼齐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常常被人们称为苏轼的“弟弟”,而这个称呼似乎掩盖了他本身的才华与成就。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苏辙的人生轨迹和文学风格,会发现他并非只是苏轼的陪衬,而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魅力和成就的杰出人物。苏辙,字子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并称
“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在与好友章惇通信时,苏轼想到弟弟苏辙的近况,不由这般写道。就在前不久,为给小女儿陪嫁,苏辙不得不“破家卖田”,得9400贯钱,方才凑齐了一份嫁妆。无独有偶,南宋名臣李光“喜”得爱女,友人写信向他道贺,谁知李光却满脸愁苦地回复道:“我家有五个女儿,这下可好,盗贼都不会来‘光
1、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2、嘉祐五年(1060)三月,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辞不赴。注:进士及第,例授九品,渑池县主簿为从九品。3、嘉祐六年(1061),苏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辞不赴。注: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寄禄官为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差遣为商州军事推官
趣说宋朝十八帝 之 宋神宗:心比天高却抱憾而终的改革者2.与王安石的爱恨合离(3)离开王安石的人们苏辙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轼、苏辙的苏洵病逝于京城开封,两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为父亲守孝期满,两兄弟回到京城,向吏部报到,请求重新任职。苏辙对宋朝国家治理的弊端早有认识,在宋